地黃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要點詳解

地黃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要點詳解

地黃又名生地、熟地等,是一種用量較大的大宗中藥材,目前國內外都很暢銷,並出現供不應求現象。地黃原野生在我國北方地區,現已廣為栽培,一般畝產鮮地黃2000~3000千克,可加工成乾地黃1000~1500千克,收入可觀,是一種大有發展前途的經濟作物。現將其地黃栽培技術要點詳解如下:

一、選地整地

地黃適宜在氣候温和、陽光充足、排灌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砂土內生長(不能種在地勢低窪、容易積水的地內,以免水漬爛根),土質過硬則易使地下莖長成畸形,影響質量和產量,減少收入。地黃易感染病害,切忌連作,對前茬作物要求也較嚴,忌以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做前茬,也不適合在種過棉花、芝麻的田裏栽培,而以禾本科作物穀子、玉米、麥類做前茬為最好。三北地區栽培的地黃以春種秋收為主,可於上凍前深耕30釐米左右,待翌年春季解凍後,每畝施堆肥500千克,並加拌過磷酸鈣20~25千克做基肥,然後淺耕15釐米左右,耙碎,整平,即可栽種。亦可採用畦田,一般畦寬1~1.2米,長10米,畦面要呈傾斜狀,以防止積水。

二、地黃的繁殖方法

地黃一般採用根莖繁殖法。繁殖所用根莖稱種栽,留存種栽通常有以下3種方式:

1.窖藏種栽

可於收穫地黃時,選擇品種優良,無病蟲害的根狀莖,儲藏在地窖裏越冬,以備來年開春使用。

2.大田留種

在收穫時將留做種栽的地黃留在田裏,待來年春季刨起做種栽。

3.先栽後移

春季栽的地黃,可於7月中下旬將留做種栽的刨出,移栽到別的地塊上,使其在田間越冬,待翌年開春後刨出來做種栽。

實踐證明,上述3種方法以第三種為最好,具有用種量少、粗細均勻、生活力強等優點。栽種前要對種栽進行嚴格挑選,以有螺紋的中間一段為好,然後將其截成6釐米長的小段,並進行日曬,待斷面收縮癒合後再下種。按行距30釐米,內深15釐米,株距20~25釐米開溝,將種栽平放在溝內,然後覆土,稍壓實。氣温在20~24℃時,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畝用種栽30千克左右,種植8000~10000株。

三、地黃的田間管理

地黃出苗後,若發現缺株,要及時補栽。從出苗到封壟前要追肥1~2次,每次每畝追施腐熟的人糞尿1000千克或硫酸銨15~20千克(第二次可在苗株高20釐米左右時施入)。在追肥的同時,要中耕除草,但要淺鋤、慢鋤。中耕深度以不超過2釐米為宜,謹防傷害根莖和幼芽、嫩葉。當地黃莖葉長大並覆蓋地面時,切忌用鋤除草,可改用手拔。在地黃生長期間,應及時摘除花蕾和分櫱,因藥用根莖抽薹開花會消耗養分,因此,出現花蕾和分櫱要及時打掉,以確保根莖正常生長髮育。地黃澆水要求比較嚴格,素有三澆三不澆之説。所謂三澆是指施肥後必須澆、天旱時必須澆、暴雨過後地温升高必須澆;所謂三不澆即地面不幹不澆、天空陰暗不澆、中午炎熱不澆。地黃不僅怕乾旱,而且怕雨澇,下雨後田間積水過多時要及時排水,以防塊莖腐爛。

四、地黃的病蟲害防治

危害地黃的病蟲害較多,要確保豐產豐收,必須隨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防治以下幾種病蟲害:

1.斑枯病和輪紋病

發病部位在葉面,病斑呈黃褐色或黑褐色,有明顯的同心輪紋,可噴灑藻藍蛋白3~5次,效果明顯。

2.幹腐病

發病部位為葉柄,嚴重時葉柄腐爛,植株地上部分枯萎而死。播種時要選無病種栽,實行輪作。發病期間用50%胂·鋅·福美雙1000~1500倍液+藻藍蛋白,連續澆灌數次,即可防治。

3.花葉病

發病部位為葉面,病灶呈淺黃色圓斑,在發病地塊噴灑藻藍蛋白,效果較為明顯。

4.紅蜘蛛

可用50%三硫磷乳劑1500~2000倍液,或30%三氯殺蟎礬與40%樂果1500倍液混合進行滅殺。

5.地老虎和螻蛄

可用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澆穴防治。亦可按白砒、飴糖各1份,麥麩2.5份的比例,摻入適量水製成毒餌誘殺。

五、地黃的收穫及加工

春栽地黃一般於10月中下旬收穫。採收時先將地面的部分割掉,然後挖出根部,抖掉泥土,即為鮮地黃。為便於儲存和增加收入,通常要加工成乾貨,其加工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日曬法,即將收下的鮮地黃攤在席子等曬具上,利用陽光曬一段時間,然後堆在室內悶幾天,最後再攤開日曬,直至質地柔軟、乾燥時為止。二是烘乾法,先按大小分等,並蓋上席子或麻袋,然後放進烘乾室內加温。開始時要求温度保持在65℃左右,兩天後降為60℃左右,最後降至50℃左右。若温度過高,易焙吹(即被焙成外焦中空的廢品);如果火力過小,又易焙流(即有糖漿狀物質流出)。烘烤1~2天后,要邊翻邊烘,待烘至根莖無硬心,質地柔軟時取出堆悶使其發汗後,再烘至全乾,即為乾地黃。乾貨的規格是以個大、柔軟、皮灰黑色、斷面油潤烏亮為最好。一等乾貨每千克在32支以內,二等在34~60支之間,三等在60支以上。加工好的乾貨要裝入筐內,置於乾燥通風處,並謹防潮濕和蟲蛀。鮮地黃可用幹砂土掩埋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