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菜黑腐病怎么防治

青花菜黑腐病怎么防治

青花菜黑腐病典型症状

黑腐病在青花菜各个生育时期均可发生,为害叶片和花球,最明显的病症体现在叶片上,子叶发病时呈水浸状,之后迅速枯死或蔓延到真叶上。

真叶染病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病菌由水孔侵入,造成叶缘发病,形成“V”形病斑,病斑边缘叶组织变黄,维管束变黑,逐步向叶片内部侵染,叶片发黄、脱落,干燥天气下病叶干枯或呈穿孔状,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植株萎蔫和死亡(下图);另一种途径是从伤口侵入,病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造成周围部分的叶肉变黄或枯死。

黑腐病也会诱发软腐病、菌核病等其他病害的发生,造成植物组织的严重腐烂,影响花球品质,造成减产。

青花菜黑腐病发病规律

1传播途径

病原菌通常经种子传播,因而最初黑腐病被认为是种传病害,而病原菌也存在于感染的病株、土壤和农作物残骸中,还可以在独行菜、幽芥等十字花科杂草寄主上越冬。

病原菌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易于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感染的种子和种苗;近距离随风、昆虫、灌溉、雨水、农业设备及人的活动等媒介传播。

种子带菌可引起苗期发病;成株发病多发生在结球前期至结球期;种子生产过程中,种株上的病原菌可通过维管束进入种脐,因而花或种荚感染病原菌会造成种子很高的感染率。

在无寄主的土壤中,病原菌冬季可存活40天,夏季可存活20d天。在有植物组织的土壤中,病原菌可以以自由活细胞的形式存活很长时间。在被感染的种子中可存活3年,宿主组织中可存活1~2年。

2入侵方式和发病条件

黑腐病病原菌通常由水孔、伤口和气孔侵入植株,其中通过叶缘的水孔侵入植株是最主要的感染方式,机械、风、雨、灌溉、昆虫及其他动物造成的伤口,是病原菌主要的入侵部位。

病原菌入侵后,在细胞间隙繁殖,扩展至维管束,最后引起病症。青花菜黑腐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易于发生。25~30℃条件下适于发病,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发病越快。

少雨的气候条件下,黑腐病很难发生,相反多雨的天气经常造成黑腐病的大暴发,而湿热的环境下尤为严重。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温室保护地栽培条件下,黑腐病较为严重。此外,十字花科作物的连作、氮肥过高、植株徒长、虫害等都会造成黑腐病的加重。

综合防治措施

1种子和基质的灭菌和消毒

种子带菌会直接造成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因此应对种子进行严格灭菌和消毒,通常在60℃条件下对种子进行干热灭菌6小时,或在50℃的热水中浸种30分钟后晾干。

青花菜种植前一般需要育苗,倘若基质中存在致病菌且未经消毒,也会造成黑腐病的发生。因此,购买消毒的基质或对基质进行灭菌处理非常重要。通常,需要将基质进行高温或蒸汽密闭消毒,一般在70~90℃条件下消毒0.5~1.0小时就能杀死病菌,每次消毒基质不宜过多(1~2立方米),基质含水量以35%~45%为宜,过湿或过干都会降低消毒效果。

2加强栽培管理和实施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增加植株生长势和抗性,实施轮作。

一是注重田间排涝,雨后及时排水,同时避免田间过旱,造成花球松散或枯蕾,降低商品性。

二是科学施肥,确保植株营养均衡,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带菌农家肥,定植后1~2周追施2~3次尿素,每亩施用5~10kg,现球后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增加钾肥的使用量,可以提高植株整体抗性和促进花芽分化,有利于花球紧实和高产

三是合理轮作,避免与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可以和禾本科、茄果类、葫芦科、豆类作物进行轮作。当前生产上已经采用水稻+青花菜,西瓜+青花菜,西葫芦+青花菜,玉米+青花菜等方式进行轮作和倒茬。

四是改善根系环境,促使不定根的生长,及时清除病株残骸。

3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

黑腐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发病初期,可在叶面喷洒杀菌药剂,重点喷施在发病部位,可选药剂有:

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15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00万单位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混合)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3次,视病情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4选择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青花菜黑腐病最根本的措施,但当前还缺乏高抗黑腐病的青花菜种质资源及品种,且黑腐病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

目前国内主栽的青花菜品种中,国外品种耐寒优秀和炎秀对黑腐病的抗性较差,炎秀在北方多雨和南方雨季黑腐病发病较重,绿雄90和强汉在浙江和云南地区对黑腐病的抗性优于炎秀。国内的品种中,中青系列的中青8号、中青16号和中青319,以及领秀、浙青80、申绿2号、苏青2号和台绿1号等在推广中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抗性。可根据南北小气候特点,选择和种植两个以上青花菜品种,以此来降低黑腐病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