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的利潤

蠶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算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養殖,其實不然,蠶一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吐絲昆蟲。以桑葉為食料,繭可繅絲,絲是珍貴的紡織原料,主要用於織綢,是優良的紡織原料,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

養蠶的利潤

養蠶的利潤

桑蠶繭養殖分為春蠶、伏蠶、秋蠶,秋蠶又分中秋蠶和晚秋蠶,春蠶質量最好,秋蠶次之。飼養品種有農桑、大中華等。桑蠶繭的生長週期受限於氣溫,每年春季4月20日左右開始養殖春蠶,26-27天為一個生長週期,5月20日左右開始夏伐,桑樹重新長出新葉後,6月25日左右開始養殖伏蠶,24-25天為一個生長週期,因中秋蠶與伏蠶間隔時間短,怕消毒不好影響生長和質量,一般不養中秋蠶,晚秋蠶一般在9月5日左右開始養殖,10月上旬結束。伏蠶一季由於受氣溫、環境、收購價格等因素影響,有的養殖戶選擇養春蠶、秋蠶兩季,也有選擇養殖三季蠶的。從調查中瞭解到:一棵桑樹苗0.4元,一畝地植1440棵,7—8年為一週期,平均每年投入的桑樹為87.27元/畝。

養蠶的利潤 第2張

桑蠶畝淨利潤為7542.49元,每50公斤桑蠶價格為2817元。由於收購價格上漲,蠶繭收益增加。近幾年來繭絲加工企業快速增長,繭絲加工總產量和原料蠶繭的總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繭絲加工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生產,不得不在原料繭價格高、利潤空間不大的情況下,也要共同購進原料。

科學養蠶 收入上萬

東興區富溪鄉羅井村7組村民黃國芝今年39歲,養蠶20多年了,在村裡是養蠶能手。黃國芝的成功之處在於她相信科學,善於通過學習不斷提高養蠶技術。

養蠶的利潤 第3張

今年黃國芝在鎮上拿了4萬多個蠶蛋,成本價56元。“我們村都是到鎮上統一拿蠶蛋,鎮上還組織培訓,教我們如何養蠶,每年我都要參加培訓,學習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養蠶技術。”黃國芝說道。

“拿了蠶蛋以後,就開始高溫孵化,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消毒,保持蠶房清潔衛生,否則蠶寶寶很容易死亡。”黃國芝指著屋內剛剛孵化出的蠶子說。她介紹,加強通風、降溫、補溼工作,堅持靈活開關門窗,飼餵新鮮桑葉,堅持小蠶不吃隔頓桑葉,大蠶採用條桑育,嚴格防病,堅持用足用好新鮮石灰粉,確保蠶座乾燥,蠶基本上不發病。記者見到屋內很乾淨,除了蠶子以外基本上沒有放其他物品。

蠶子長大後就要開始分床,黃國芝為了擴大養蠶量,還在屋後修了一個蠶房。“現在蠶子還小,等長大點,這間屋子就不夠用了,就要搬到屋後的蠶房去。”黃國芝把記者帶到了屋後的蠶房參觀。

黃國芝說:“建蠶房國家有補助,自己也可以省些錢。”黃國芝向記者介紹自己是如何開始養蠶的。

養蠶的利潤 第4張

“國家要求村裡退耕還林,但是退耕還林以後土地就少了,收入也就少了,於是我就想不如在退耕的土地上種上桑樹來養蠶。於是就開始養蠶了。”說著,黃國芝把後院的蠶房開啟給記者看。

養蠶大部分時間都很清閒,但是也有一段時間是非常繁忙的,就是蠶子結繭前那段時間,那個時候的蠶子吃得多,上山摘桑葉、飼餵蠶子很忙碌。

“不過養蠶的利潤還是可觀的。一年下來有上萬元的收入,而且成本低,風險也不大。”黃國芝說道。

養蠶的利潤 第5張

種桑養蠶 村民月收入萬餘元 

瓊中縣位於海南島中部,東連瓊海、萬寧,西接白沙,南與五指山、保亭、陵水毗鄰,北和屯昌、澄邁、儋州交界。瓊中境內域位於熱帶海洋季風區北緣,雨水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22.5℃,年最高溫度33℃,年平均最低溫度12.8℃,日夜溫差大於10℃,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中外遊客避寒暑的旅遊勝地。

種桑養蠶 村民月收入萬餘元

六年前,他從廣東一個親戚那裡,得知“種桑養蠶”月入可達萬元的訊息;六年後,當他站在自家兩層小樓前,憧憬著自己的養蠶事業時,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他,就是瓊中縣和平鎮新民村村民李東平。和李東平一樣,村裡約有三分之二的農戶通過“種桑養蠶”實現了每年新增上萬元的收入。

地少、山多、人均收入少

瓊中縣和平鎮新民村是一個有24戶村民的小村莊,這裡的土地資源有限,平整的土地很少,山坡地較多,過去村民靠種橡膠和檳榔維持生活,平均每戶年收入只有兩三千元。因為收入有限,幾年前村裡的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了。

李東平家裡種了一畝多水田,幾年前還種植了600多株橡膠樹,2005年開割收膠時,一場颱風將橡膠樹全部刮斷了。2006年春節,一個親戚到李東平家做客,稱廣東那邊“種桑養蠶”發展不錯,收益好的兩年就能蓋上小洋樓。他聽了非常動心,就與廣東徐聞縣絲綢公司聯絡“種桑養蠶”的事情。當年11月份,他和另一名村民種植了20畝桑樹,然而幹了一年,不僅沒賺到錢還虧了。

養蠶的利潤 第6張

“種桑養蠶”年收入增加

為此,妻子與李東平大吵了一場,不讓他養蠶了,但李東平不願放棄。第二年,他又投入了四千元並建了一間40平方米的蠶房,還參加了養蠶培訓班,通過學習,當年不僅收回本錢而且還略有盈餘,這讓李東平看到了希望。

2009年,當地政府開始推動“種桑養蠶”的發展,指導培訓農戶養蠶技術和管理。有了政府這棵“大樹”的支援,李東平信心更足了,他當年租了10畝地種桑樹,在一家人的精心管理養殖下,到年底一算賬淨賺了1.5萬元!隨後,李東平又蓋了一間60平方米的蠶室。

2010年,李東平認識了浙江養蠶專家楮培甫,並聘請其為技術顧問。隨後,老楮從浙江海寧老家帶回六張高產蠶種,開始在海南試養。李東平的養蠶事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政府扶持建小蠶育種室

2010年11月份,隨著全縣養殖戶增加,小蠶供應很緊張。李東平考慮養小蠶,將蠶繭孵化技術留在瓊中。小蠶的技術含量高、利潤也高。瓊中縣農業局得知訊息後,告知其將出資支援。隨後在楮培甫的指導下,李東平投資12萬元蓋起了120平方米四間共育室,室內還裝上了空調。共育室同時可以孵化80張小蠶,除供應本村外,還可供應附近其他村莊。2011年,李東平從公司拿來種蠶,根據養殖戶的訂單孵化養殖四齡小蠶,一年共養殖小蠶600張,每張小蠶利潤110元,去年僅小蠶一項就掙了6.6萬元,加上養大蠶的收入,共收入8萬多元。

日前,記者在李東平的共育室內看到,不同於其他養蠶戶在地上養殖,李東平的小蠶都是上架在笸籮裡飼養,安靜的室內傳出蠶寶寶吃桑葉的沙沙聲。李東平介紹,現在共育室24小時離不開人,他每天工作18個小時,一家三口都在共育室裡忙活。

養蠶的利潤 第7張

全縣蠶繭總產值近億元

隨著收入的增加,去年李東平蓋起了小洋樓,他擁有了二百多平方米的新家。在李東平的帶動下,新民村除了檳榔、橡膠這些傳統的經濟作物,幾乎所有的山地草坡都種上了桑葉。去年,新民村全村“種桑養蠶”收入達到42萬元。像李東平一樣,村裡不少養蠶的農戶都蓋起了新房,原先出外打工的年輕人也返回家鄉種桑養蠶,十幾個“光棍”也娶上了媳婦。

據統計,今年新民村“種桑養蠶”的收入已達到50萬元,到年底可達到60萬元。瓊中縣和平鎮農業辦主任、種桑養蠶技術員肖程文介紹,該鎮目前養蠶戶有202戶,桑樹2000多畝。去年該鎮“種桑養蠶”的收入193.3萬,今年可能會達到200萬元左右。

據瞭解,目前,瓊中縣10個鄉鎮30%以上農業人口都在從事種桑養蠶業,已經有20個村莊成為種桑養蠶的重點示範村,桑樹的種植規模已經達到1.8萬畝,蠶繭總產值近億元。

這幾年,瓊中農民種桑養蠶蓋起洋樓,買了小車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難怪村民都愛開玩笑,現在不是“人養蠶”,而是“蠶養人”了。不僅如此,種桑養蠶這項成長於農村的產業,不僅反哺當地農民,還將福惠地方經濟。

據介紹,目前,瓊中正計劃建設繅絲廠,一旦繅絲廠投入使用就可以對蠶繭進行深加工,以後種桑養蠶的效益會更加可觀,也會形成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而海南省絲綢集團有限公司已於去年底正式成立並落實用地,進入總體規劃階段,一個全新的繭絲綢產業正在海南破繭欲出。

養蠶的利潤 第8張

“破繭而出”

瓊中正計劃建設繅絲廠,一旦繅絲廠投入使用就可以對蠶繭進行深加工,以後種桑養蠶的效益會更加可觀,也會形成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

目前國內對於蠶絲的需求已經越來越大,實際現在的蠶絲供應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如果條件允許,養蠶是一個很不錯的農村創業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