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本指導意見針對黃淮海和東北地區大豆機械化生產製定,也可以供西北大豆產區參考。

大豆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在大豆規模化生產區域內,提倡標準化生產,品種型別、農藝措施、耕作模式、作業工藝、機具選型配套等應儘量相互適應、科學規範,並考慮與相關作業環節及前後茬作物匹配。

隨著窄行密植技術及其衍生的大壟密、小壟密和平作窄行密植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大豆種植機械化技術日臻成熟。各地應根據本指導意見,研究組裝和完善本區域的大豆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的機械化生產技術,加快大豆標準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生產發展。

一、播前準備

(一)品種選擇及其處理

1.品種選擇。按當地生態型別及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通過審定的耐密、稈強、抗倒、豐產性突出的主導品種,品種熟期要嚴格按照品種區域佈局規劃要求選擇,杜絕跨區種植。

2.種子精選。應用清選機精選種子,要求純度≥99%,淨度≥98%,發芽率≥95%,水分≤13.5%,粒型均勻一致。

3.種子處理。應用包衣機將精選後的種子和種衣劑拌種包衣。在低溫乾旱情況下,種子在土壤中時間長,易遭受病蟲害,可用大豆種衣劑按藥種比1∶75—100防治。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種子量0.5%的50%多福合劑或種子量0.3%的50%多菌靈拌種。蟲害嚴重的地塊要選用既含殺菌劑又含殺蟲劑的包衣種子;未經包衣的種子,需用35%甲基硫環磷乳油拌種,以防治地下害蟲,拌種劑可新增鉬酸銨,以提高固氮能力和出苗率。

(二)整地與輪作

1.輪作。儘可能實行合理的輪作制度,做到不重茬、不迎茬。實施“玉米—玉米—大豆”和“麥—雜—豆”等輪作方式。

2.整地。大豆是深根系作物,並有根瘤菌共生。要求耕層有機質豐富,活土層深厚,土壤容重較低及保水保肥效能良好。適宜作業的土壤含水率15%—25%。

(1)保護性耕作。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地塊,如田間秸稈(經聯合收割機粉碎)覆蓋狀況或地表平整度影響免耕播種作業質量,應進行秸稈勻撒處理或地表平整,保證播種質量。可應用聯合整地機、齒杆式深鬆機或全方位深鬆機等進行深鬆整地作業。提倡以間隔深鬆為特徵的深鬆耕法,構造“虛實並存”的耕層結構。間隔3—4年深鬆整地1次,以打破犁底層為目的,深度一般為35—40釐米,穩定性≥80%,土壤膨鬆度≥40%,深鬆後應及時合墒,必要時鎮壓。對於田間水分較大、不宜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地區,需進行耕翻整地。

(2)東北地區。對上茬作物(玉米、高粱等)根茬較硬,沒有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地區,提倡採取以深鬆為主的鬆旋翻耙,深淺交替整地方法。可採用螺旋型犁、熟地型犁、複式犁、心土混層犁、聯合整地機、齒杆式深鬆機或全方位深鬆機等進行整地作業。

①深鬆。間隔3—4年深鬆整地1次,深鬆後應及時合墒,必要時鎮壓。

②整地。平播大豆儘量進行秋整地,深度20—25釐米,翻耙耮結合,無大土塊和暗坷垃,達到播種狀態;無法進行秋整地而進行春整地時,應在土壤“返漿”前進行,深度15釐米為宜,做到翻、耙、耮、壓連續作業,達到平播密植或帶狀栽培要求狀態。

③壟作。整地與起壟應連續作業,壟向要直,100米壟長直線度誤差不大於2.5釐米(帶GPS作業)或100米壟長直線度誤差不大於5釐米(無GPS作業);壟體寬度按農藝要求形成標準壟形,壟距誤差不超過2釐米;起壟工作幅誤差不超過5釐米,壟體一致,深度均勻,各鏵入土深度誤差不超過2釐米;壟高一致,壟體壓實後,壟高不小於16釐米(大壟高不小於20釐米),各壟高度誤差應不超過2釐米;壟形整齊,不起垡塊,無凹心壟,原壟深鬆起壟時應包嚴殘茬和肥料;地頭整齊,壟到地邊,地頭誤差小於10釐米。

(3)黃淮海地區。前茬一般為冬小麥,具備較好的整地基礎。沒有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地區,一般先撒施底肥,隨即用圓盤耙滅茬2—3遍,耙深15—20釐米,然後用輕型釘齒耙淺耙一遍,耙細耙平,保障播種質量;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地區,也可無需整地,待墒情適宜時直接播種。

二、播種

(一)適期播種

東北地區要抓住地溫早春回升的有利時機,耕層地溫穩定通過5攝氏度時,利用早春“返漿水”搶墒播種。

黃淮海地域要抓住麥收后土壤墒情較好的有利時機,搶墒早播。

在播種適期內,要根據品種型別、土壤墒情等條件確定具體播期。中晚熟品種應適當早播,以便保證霜前成熟;早熟品種應適當晚播,使其發棵壯苗;土壤墒情較差的地塊,應當搶墒早播,播後及時鎮壓;土壤墒情好的地塊,應根據大豆栽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栽培制度及大豆生態型別具體分析,選定最佳播期。

(二)種植密度

播種密度依據品種、水肥條件、氣候因素和種植方式等來確定。植株高大、分枝多的品種,適於低密度;植株矮小、分枝少的品種,適於較高密度。同一品種,水肥條件較好時,密度宜低些;反之,密度高些。東北地區,一般小壟保苗在2萬株/畝為宜;大壟密和平作保苗在2.3—2.4萬株/畝為宜。黃淮海地域麥茬地窄行密植平作保苗在2—2.3萬株/畝為宜。

(三)播種質量

播種質量是實現大豆一次播種保全苗、高產、穩產、節本、增效的關鍵和前提。建議採用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一次完成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作業環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503—2002《中耕作物單粒(精密)播種機作業質量標準》,以覆土鎮壓後計算,黑土區播種深度3—5釐米,白漿土及鹽鹼土區播種深度3—4釐米,風沙土區播種深度5—6釐米,確保種子播在溼土上。播種深度合格率≥75.0%,株距合格指數≥60.0%,重播指數≤30.0%,漏播指數≤15.0%,變異係數≤40.0%,機械破損率≤1.5%,各行施肥量偏差≤5%,行距一致性合格率≥90%,鄰接行距合格率≥90%,壟上播種相對壟頂中心偏差≤3釐米,播行50米直線性偏差≤5釐米,地頭重(漏)播寬度≤5釐米,播後地表平整、鎮壓連續,晾籽率≤2%;地頭無漏種、堆種現象,出苗率≥95%。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地塊,播種時應避免播種帶土壤與秸稈根茬混雜,確保種子與土壤接觸良好。調整播量時,應考慮藥劑拌種使種子質量增加的因素。

播種機在播種時,結合播種施種肥於種側3—5釐米、種下5—8釐米處。施肥深度合格指數≥75%,種肥間距合格指數≥80%,地頭無漏肥、堆肥現象,切忌種肥同位。

隨播種施肥隨鎮壓,做到覆土嚴密,鎮壓適度(3—5千克/平方釐米),無漏無重,抗旱保墒。

(四)播種機具選用

根據當地農機裝備市場實際情況和農藝技術要求,選用帶有施肥、精量播種、覆土鎮壓等裝置和種肥檢測系統的多功能精少量播種機具,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鎮壓等複式作業。夏播大豆可採用全秸稈覆蓋少免耕精量播種機,少免耕播種機應具有較強的秸稈根茬防堵和種床整備功能,機具以不發生輕微堵塞為合格。一般施肥裝置的排肥能力應達到90公斤/畝以上,夏播大豆用機的排肥能力達到60公斤/畝以上即可。提倡選用具有種床整備防堵、側深施肥、精量播種、覆土鎮壓、噴施封閉除草劑、秸稈均勻覆蓋和種肥檢測功能的多功能精少量播種機具。

三、田間管理

(一)施肥

殘茬全部還田,基肥、種肥和微肥接力施肥,防止大豆後期脫肥,種肥增氮、保磷、補鉀三要素合理配比;夏大豆根據具體情況,種肥和微肥接力施肥。提倡測土配方施肥和機械深施。

1.底肥。生產AA級綠色大豆地塊,施用綠色有機專用肥;生產A級優質大豆,施優質農家肥1500—2000公斤/畝,結合整地一次施入;一般大豆需施尿素4公斤/畝、二銨7公斤/畝、鉀肥7公斤/畝左右,結合耕整地,採用整地機具深施於12—14釐米處。

2.種肥。根據土壤有機質、速效養分含量、施肥實驗測定結果、肥料供應水平、品種和前茬情況及栽培模式,確定各地區具體施肥量。在沒有進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的地塊,一般氮、磷、鉀純養分按1∶1.5∶1.2比例配用,肥料商品量種肥每畝尿素3公斤、二銨4.5千克、鉀肥4.5公斤左右。

3.追肥。根據大豆需肥規律和長勢情況,動態調劑肥料比例,追施適量營養元素。當氮、磷肥充足條件下應注意增加鉀肥的用量。在花期噴施葉面肥。一般噴施兩次,第一次在大豆初花期,第二次在結莢初期,可用尿素加磷酸二氫鉀噴施,用量一般每公頃用尿素7.5—15公斤加磷酸二氫鉀2.5—4.5公斤兌水750公斤。中小面積地塊儘量選用噴霧質量和防漂移效能好的噴霧機(器),使大豆葉片上下都有肥;大面積作業,推薦採用飛機航化作業方式。

(二)中耕除草

1.中耕培土。壟作春大豆產區,一般中耕3—4次。在第一片複葉展開時,進行第一次中耕,耕深15—18釐米,或於壟溝深鬆18—20釐米,要求壟溝和壟幫有較厚的活土層;在株高25—30釐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耕深8—12釐米,中耕機需高速作業,提高擁土擠壓苗間草效果;封壟前進行第三次中耕,耕深15—18釐米。次數和時間不固定,根據苗情、草情和天氣等條件靈活掌握,低澇地應注意培高壟,以利於排澇。

平作密植春大豆和夏大豆少免耕產區,建議中耕1—3次。以行間深鬆為主,深度分別為18—20釐米、第2、3次為8—12釐米,鬆土滅草。

推薦選用帶有施肥裝置的中耕機,結合中耕完成追肥作業。

2.除草。採用機械、化學綜合滅草原則,以播前土壤處理和播後苗前土壤處理為主,苗後處理為輔。

(1)機械除草。

①封閉除草,在播種前用中耕機安裝大鴨掌齒,配齊翼型齒,進行全面封閉淺耕除草。

②耙地除草,即用輕型或中型釘齒耙進行苗前耙地除草,或者在發生嚴重草荒時,不得已進行苗後耙地除草。

③苗間除草,在大豆苗期(一對真葉展開至第三複葉展開,即株高10—15釐米時),採用中耕苗間除草機,邊中耕邊除草,鋤齒入土深度2—4釐米。

(2)化學除草。根據當地草情,選擇最佳藥劑配方,重點選擇殺草譜寬、持效期適中、無殘效、對後茬作物無影響的除草劑,應用霧滴直徑250—400微米的機動噴霧機、揹負式噴霧機、電動噴霧機、農業航空植保等機械實施化學除草作業,作業機具要滿足壓力、穩定性和安全施藥技術規範等方面的要求。

(三)病蟲害防治

採用種子包衣方法防治根腐病、胞囊線蟲病和根蛆等地下病蟲害,各地可根據病蟲害種類選擇不同的種衣劑拌種,防治地下病蟲害與薊馬、跳甲等早期蟲害。建議各地實施科學合理的輪作方法,從源頭預防病蟲害的發生。根據苗期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藥劑及用量,採用噴杆式噴霧機等植保機械,按照機械化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大豆生長中後期病蟲害的防治,應根據植保部門的預測和預報,選擇適宜的藥劑,遵循安全施藥技術規範要求,依據具體條件採用機動噴霧機、揹負式噴霧噴粉機、電動噴霧機和農業航空植保等機具和裝置,按照機械化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各地應加強植保機械化作業技術指導與服務,做到均勻噴灑、不漏噴、不重噴、無滴漏、低漂移,以防出現藥害。

(四)化學調控

高肥地塊大豆窄行密植由於群體大,大豆植株生長旺盛,要在初花期選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劑進行調控,控制大豆徒長,防止後期倒伏;低肥力地塊可在盛花、鼓粒期葉面噴施少量尿素、磷酸二氫鉀和硼、鋅微肥等,防止後期脫肥早衰。根據化控劑技術要求選用適宜的植保機械裝置,按照機械化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化控作業。

(五)排灌

根據氣候與土壤墒情,播前抗澇、抗旱應結合整地進行,確保播種和出苗質量。生育期間乾旱無雨,應及時灌溉;雨水較多、田間積水,應及時排水防澇;開花結莢、鼓粒期,適時適量灌溉,協調大豆水分需求,提高大豆品質和產量。提倡採用低壓噴灌、微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

四、收穫

大豆機械化收穫的時間要求嚴格,適宜收穫期因收穫方法不同而異。用聯合收割機直接收割方式的最佳時期在完熟初期,此時大豆葉片全部脫落,植株呈現原有品種色澤,籽粒含水量降為18%以下;分段收穫方式的最佳收穫期為黃熟期,此時葉片脫落70%—80%,籽粒開始變黃,少部分豆莢變成原色,個別仍呈現青綠色。採用“深、窄、密”種植方式的地塊,適宜採用直接收割方式收穫。

大豆直接收穫可用大豆聯合收割機,也可借用小麥聯合收割機。由於小麥聯合收割機型號較多,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但必須用大豆收穫專用割臺。一般滾筒轉速為500—700轉/分,應根據植株含水量、喂入量、破碎率、脫淨率情況,調整滾筒轉速。

分段收穫採用割晒機割倒鋪放,待晾乾後,用安裝拾禾器的聯合收割機拾禾脫粒。割倒鋪放的大豆植株應與機組前進方向呈30度角,並鋪放在壟臺上,豆枝與豆枝相互搭接。

收穫時要求割茬不留底莢,不丟枝,田間損失≤3%,收割綜合損失≤1.5%,破碎率≤3%,泥花臉≤5%。

五、注意事項

1.駕駛、操作人員應取得農機監理部門頒發的駕駛證,加強駕駛操作人員的技術崗位培訓,不斷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嚴禁駕駛、操作人員工作期間飲酒。

2.駕駛操作前必須檢查保證機具、裝置技術狀態的完好性,保證安全訊號、旋轉部件、防護裝置和安全警示標誌齊全,定期、規範實施維護保養。

3.機具作業後要妥善處理殘留藥液、肥料,徹底清洗容器,防止汙染環境

4.駕駛操作前必須認真閱讀隨機附帶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