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田螺用水的要求

對於田螺養殖者來說,他們要想以最少的成本獲取更高的利潤,瞭解田螺養殖的技術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田螺養殖對水的要求是相對比較高的,它需要保持微流水,這樣才能保證水裡田螺氧氣的需求。

養殖田螺用水的要求

養殖田螺用水的要求

田螺養殖用水的要求養殖田螺的池中,需要淺水,而水淺容易使水溫升高(特別是在夏季),導致池水中氧氣缺乏。因此,養殖池最好能保持微流水。這就需要修建注水口和排水口,而且要在各水口安裝好鐵絲網攔設施,以防田螺隨水流而逃逸。

如果利用泉水或井水養殖田螺,田螺養殖用水的要求需要採取一些增氧措施:

1、將泉水或井水先抽上貯水塔,再由高處衝下而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後灌人養殖池中。

2、挖掘注水水溝,使注水經過較長的流程而充分地暴露在陽光和風吹之下,以增加水與空氣的接觸從而增加水中溶氧。

養殖田螺用水的要求 第2張

田螺養殖技術  

1、選點養殖  

田螺抗逆性強,疾病少,繁殖率高,對養殖場所要求不高,農村許多溝渠、水田澤地、池塘都可放養。若是開闊的池塘,水面上可放養紅萍、水浮萍、水葫蘆等遮蔭,池中插上竹竿、木條等供田螺棲息,既可收水上綠肥做飼料,又可飼養田螺增加收入。  

2、種螺蒐集  

田螺多為自然繁殖,人工養殖可從水田、茭白地、渾水溝渠中揀拾或去市場買,然後選擇色澤淡褐、殼薄、體圓尾鈍的鮮活螺作種螺。一般體重15~25克的田螺便達性成熟,在溫度15℃以上便可繁殖,雌螺大而圓,雄螺小而尖。  

3、放養繁殖  

田螺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若低於15℃或高於30℃時田螺便停止攝食,10℃以下便入土冬眠。長江以南3~11月均可放養,若在自然區域內放養,每平方米投入11個種螺即可(3公8母)。如果挖水池單一養殖,每平方米可放100~500個,水層深度以0.8~1米為宜,池底保留一層10釐米以上的淤泥,便於田螺爬行、取食、棲息等,放養時雌雄螺一起放養即可自然繁殖。  

養殖田螺用水的要求 第3張

4、投料飼養  

田螺為雜食性動物,米糠、菜屑、瓜葉、動物屍體及商品飼料均可投喂,一般以水生植物類、土壤腐殖類、蔬菜瓜皮等為主食。肥沃水田,魚螺混養或水面放養紅萍、綠萍、水葫蘆等窪地,可少投或不投飼料。  

5、繁殖管理  

田螺系胎生動物,南方每年4~5月和9~11月是繁殖期,雌螺一般是分批產子,每隻田螺每次可產20~30個小田螺,母螺產仔後需14~16個月才能再次繁殖,剛產出的小螺重0.5~1.5克,養6個月後可達3~5克以上,9個月便可達9克左右。  

6、捕撈收穫  

田螺在捕撈的時候要有選擇地撈取成螺,多留母螺,可以分批收穫。盛夏、初秋水溫較高,中午田螺多躲在泥土、草叢間,必須於早晨、傍晚揀拾,也可排水揀拾。每放養100個母螺,年產可達100公斤。 

養殖田螺用水的要求 第4張

田螺養殖池建設  

1、選點養殖:田螺適應能力強,疾病少,只要避開大量農藥、化肥毒害,農村許多平坦的河渠、溪灘、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體都可放養。  

2、池塘建設:田螺養殖池一般池寬1.5米,長10-15米,深30-50釐米,兩池之間築建20釐米高的堤埂以便行走,池底鋪墊10釐米厚的肥泥,池中可稀植茭白、蘆筍、水浮蓮、浮萍等水生植物,給田螺遮陽避暑,攀緣棲息和提供餌料,提高螺池利用率,螺池周圍築高60-80釐米的圍牆或網片圍欄。

3、池塘消毒:田螺養殖中,全面禁止使用五氯酚鈉清塘,一般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但以生石灰為最佳,用量是有水(水深30-50釐米)100-150千克/畝,無水50-75千克/畝,生石灰清塘有增加PH值、增加鈣含量、調節水質、防毒殺菌等好處。  

養殖田螺用水的要求 第5張

田螺的養殖方法  

1、種螺選擇:田螺多為自然繁殖,人工養殖可從水田、茭白地、渾水溝渠中揀拾,或去市場買,然後選擇色澤淡褐、殼薄、體圓尾鈍的鮮活螺作種螺,一般體重15-25克的田螺便達性成熟,在溫度15℃以上便可繁殖,雌螺大而圓,雄螺小而尖。  

2、放養時間:螺种放養既可一次性放足,也可分批多次放入,但考慮提高成活率,一般需要避開高溫炎熱的時間,當然在頭年年底放養有利於縮短養殖時間提高當年單產。  

3、放養方法:若在自然區域內放養,每平方米投入11個種螺即可(3公8母),如果挖水池單一養殖,每平方米可放100-500個,水層深度以0.8-1米為宜,池底保留一層10釐米以上的淤泥,便於田螺爬行、取食、棲息等,放養時雌雄螺一起放養,即可自然繁殖。  

4、搭配養殖:為按每畝配養20-50克的鰱魚20-50尾和20-50克的鱅魚5-10尾以調節水質,養螺池不宜放養青、鯉、鯽和黃顙等肉食性或偏肉食性的魚類。  

養殖田螺用水的要求 第6張

大家別小看了這小小的田螺,雖然吃起來的時候是比較美味,但是這每一份美味的背後都付出了養殖者的辛勤勞動,正所謂“粒粒皆辛苦”。但是如果掌握了一些合理的技術和養殖方法就可以讓養殖者少走很多彎路,這樣既省力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