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魚池塘苗種如何培育

青魚是一種顏色青的魚,主要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長江以北較稀少;它是長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裡的重要漁業資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養殖物件,為我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此外,在安徽俗稱“烏混”、“黑混”或“螺螄混”,因其體黑、喜食螺螄而得名;東北地區常見的“青魚”不是青魚,應該寫作“鯖魚”,是一種深海魚類。在中國境內,最大的青魚標本重218斤,是2005年在南京六合區金牛湖捕獲的,長1.86米、重218市斤,經鱗片鑑定約四十歲。青魚亦稱黑鯇、螺螄青。硬骨魚綱,鯉科。體亞圓筒形,體長達1m餘。青黑色,鰭灰黑色。頭寬平,口端位,無須。咽頭齒臼齒狀。棲息中下層,主食螺螄、蚌、蝦和水生昆蟲。4-5齡性成熟,在河流上游產卵,可人工繁殖。個體大,生長迅速,最大個體達70kg。肉味美。為中國主要淡水魚類養殖物件。分佈於中國各大水系,主產於長江以南平原地區。魚膽有毒。

青魚池塘苗種如何培育

那麼青魚池塘苗種如何進行培育呢?

魚苗培育

魚苗池的準備

1.魚苗池消毒:魚苗池放魚前15天按生石灰180克~230克/立方米或三氯異氰尿酸3克~5克/立方米的濃度進行藥物清塘、消毒。

2.魚苗池施肥:放苗前5天施綠肥,有機肥應發酵、腐熟,並用1%~2%生石灰消毒;施肥2天~3天后將池水加深至0.5米,5天后加深至0.6米~0.7米,進水時要用60目的密網過濾。

苗種來源

由符合規定的青魚親魚繁殖獲得的魚苗或者外購。其質量應符合規定。外購苗種應取得有關部門檢疫合格證。放養苗種應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

魚苗放養

選擇晴天,在上風處投放出膜5天~7天的魚苗;放養密度為6萬尾-10萬尾/667平方米;投放魚苗時的水溫差不得超過2℃。

飼養管理

投飼。魚苗放養後,每天用豆漿投喂。魚苗投放後的前5天黃豆用量為2公斤/667平方米,10天后酌情增加,每天2次,全池潑灑均勻。

操作時,先將黃豆加水泡軟,即在水溫25℃左右時,加水浸泡5小時~7小時,然後每10公斤~15公斤黃豆帶水一次性磨成160公斤~250公斤豆漿。

每育成1萬尾規格3釐米以上的夏花魚種,需黃豆及豆餅7公斤~8公斤和糞肥30公斤~40公斤。

巡塘。觀察入池魚苗活動狀態是否正常。凡正常者,下池魚苗立刻向四周遊動散開,1小時之內,可觀察到魚苗活動蹤影,有規律遊動,開始了攝食。

魚苗放養後每天應多次巡塘,觀察水質及魚的活動情況,及時清除水蜈蚣、蛙卵、雜草、水綿、水網藻等,檢查魚苗攝食、生長及病蟲害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並作好記錄。

分期注水。魚苗放養一週後,每隔5天~7天天應注水一次,每次加深10釐米~15釐米。待魚體全長達3釐米時,池塘水深保持在1.3米~1.5米。

拉網鍛鍊。魚苗經25天左右培育長成夏花魚種時,應稀疏分池。出池前須進行拉網。密集鍛鍊2次~3次。

防治魚病。在魚苗培育早期階段,魚病較少,而敵害較多,但到後期魚病則有所增加。

在魚苗培育早期階段的魚病主要是氣泡病,敵害以水蜈蚣為代表的水生昆蟲,以水綿、水網藻和湖靛為代表的藻類,甚至大型浮游動物、水生草類和水邊雜草也構成對下塘魚苗的危害。此外,野雜魚類、蝦類、螺類、蚌類、貝類、蝌蚪等都是魚苗的敵害。

到了培育後期,隨著魚體不斷長大和食性轉化,魚病逐漸增多,如車輪蟲、斜管蟲、鰓隱鞭蟲等常見寄生蟲魚病,白頭白咀病、白皮病等常見細菌性魚病。

一齡魚種的培育

放養時間與放養密度

放養時間。當青魚的夏花魚種拉網鍛鍊後即可分池放養,全長達到3釐米以上時,更應及時放養,一般應在夏至以前放養完畢。

放養密度。每666平方米水面放養青魚夏花魚種5000尾~7000尾,搭養鰱、鱅魚種1200尾~1400尾。

飼養管理投飼

飼料種類。青魚的飼料有豆漿、豆渣、豆餅糊、軋碎螺螄、黃蜆及青魚配合飼料等。

投飼原則。堅持“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四定”投飼:

定時:在每天上午8點至10點鐘、下午2點至4點各投喂1次;

定位:飼料應投在位置固定的飼料臺上。夏花魚種放養後,應先在飼料臺周圍潑灑,然後逐漸縮小範圍,引導魚到飼料臺上攝食;

定質:各種飼料應營養全面、清潔、衛生,不得投喂黴爛變質的飼料;

定量:投飼應做到適量均勻,以配合飼料每次投喂後2小時~3小時吃完為宜。陰雨天、魚病流行時投飼量應酌情減少。

投飼量。培育青魚種應以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投喂螺螄、黃蜆等動物性飼料。培育青魚魚種的投飼量見表。

投喂青魚種的配合飼料應用水調成糊狀或調溼成條狀投入池邊水下斜坡上或投在位置固定的飼料臺上,如果用魚種配合顆粒飼料,同樣投於其上,便於魚類取食,生長正常。

每月投喂量佔總投飼量的比例:4月為3%,5月為4%,6月為5%,7月為15%,8月為23%,9月為20%,10月為15%,11月為10%,12月為3%,1月至3月為2%。

日常管理

巡塘。當魚種入池後,日常管理隨即開始。通過早、晚巡塘,觀察水質變化、魚的動態,並且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做好生產記錄。

定期注水。每隔15天左右加新水一次,每次池水加深10釐米~15釐米(其中包括部分換水),使水位保持1.5米左右。

調節投飼量。根據魚的活動、吃食、生長和天氣情況調控投飼量和投飼次數。魚的飽食度控制在70%~80%。

觀察水色、調節水質。應保持水色是綠褐、茶褐,透明度為30釐米~35釐米。

防治病害。要及時發現魚病,及早防治。堅持防重於治的原則,做好“三消”,即池塘消毒、魚種消毒、飼料臺(飼料框、食場)消毒。

魚種篩選

自8月初開始,每隔10天~15天拉網檢查各類魚種生長情況,如果規格相差懸殊,應及時採用魚篩選分養,調整投飼施肥數量,以保證各類魚種出塘規格整齊。

魚種出池、並塘

魚種經過篩選分類後應認真核實、分類。當溫度降至10℃~5℃時,就應出池放養,或者並塘集養,或者轉入二齡魚種的培育。

三齡魚種的培育

放養密度

主養二齡青魚種的放養密度。每667平方米的池塘一般投放二齡青魚種1000尾~1200尾,搭養鰱、鱅魚種200尾,草魚種20尾,鯽魚種200尾(或者黃顙魚300尾~500尾)。

主養三齡青魚的放養密度。每667平方米的池塘一般投放3齡青魚種380尾~420尾,搭養鰱、鱅魚種200尾,草魚種20尾,鯽魚種200尾(或者黃顙魚300尾~500尾)。

投飼管理

以投餵動物性飼料和配合飼料為主、植物性飼料為輔。飼料應營養全面、新鮮,符合飼料衛生標準的規定。在春秋高發病季節適當增加易消化食物,食場面積應大些。保持水質清新,經常用藥物消毒食場或用藥餌防治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