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棉花產量?

問:如何提高棉花產量?

如何提高棉花產量?

我國是棉花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棉花科學施肥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那麼,如何提高棉花產量?

一、抗蟲棉施肥原則

常規棉花匯入Bt基因而具有抗棉鈴蟲能力,即目前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抗蟲棉。抗蟲棉與常規棉花在生長髮育的某些細節上有明顯差異,抗蟲棉養分吸收和幹物質積累出現新的變化和特點,因此施肥也需要具有針對性。

棉花施肥一般的原則是,施足基肥、輕施苗肥、穩施蕾肥、重施花鈴期和根外追肥。後期可酌情根外追肥。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為減少用工,在實際運用中可適當簡化。土壤施肥一般可簡化為兩次,基肥和初花期追肥(花鈴肥)。

二、棉花施肥量

實行科學施肥需要明確的指標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弄清土壤養分含量,明確土壤各種養分供給能力;二是探明棉花養分吸收與需求規律,確定各種養分需要量及其比例等;三是計劃達到的棉花產量指標,產量指標越高養分需要量越多;四是各種肥料的利用率;五是各種肥料的施用方法。明確這些指標後,才能針對不同型別棉田確定抗蟲棉的施肥量、肥料種類和施肥時期,做到合理施肥,從而提高肥效和棉花產量。

根據上述指標,一般棉田每畝施尿素20~23kg,過磷酸鈣50~55kg,缺鉀地塊或高產田施硫酸鉀10~12kg。其中磷肥全部作基肥,尿素和鉀肥用作基肥和追肥各佔1/2。

施用複合肥時,由於種類較多(複合肥N、P、K含量和比例各不相同),要根據各類棉田施肥的N、P、K比例和用量,選用符合要求的複合肥。

各類棉田均應重視有機肥的施用,提倡每畝施優質土雜肥2~3方,全部作基肥施用。

三、施足基肥、培肥地力

合理施肥是提高肥效和抗蟲棉產量的重要措施,各類棉田均應重視有機肥(包括秸稈還田)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調節土壤水、氣、熱狀況,協調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倡每畝施優質土雜肥2~3方或秸稈還田350~400kg,一般棉田每畝施尿素10kg左右,過磷酸鈣50~55kg,高產田每畝施硫酸鉀5~6kg。秸稈還田後適當增加N肥用量,調節C、N比例,有利於作物秸稈腐爛,滿足棉花苗期和蕾期生長所需的養分。施入基肥後深耕20~25釐米。

四、重施花鈴肥

棉花花鈴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是穩長、多結鈴、防早衰。花鈴期管理必須協調棉花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一方面要控制株高增長過快,另一方面則要控制封行期和封行程度。棉花初花期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大約需要一生總氮量的60%。因此,在開花階段,各種長勢的棉田都要重施以速效氮肥為主的花鈴肥。追肥應根據地力和棉花長勢而定,實行分類施肥,長勢差的棉田追肥時間應適當提前,並適當增加追肥量;一般長勢平衡的棉田,應見花重施肥;長勢旺的豐產棉田,應在見桃時重施肥。此階段施肥量應占總肥量的60%左右,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2~13kg,高產田追施硫酸鉀5~6kg。施肥方法要求地下集中施肥,施肥時還要注意離主根遠些(20釐米左右),施得深些(10釐米左右),土壤追肥一般應在7月底結束。

另外,目前生產上雜交抗蟲棉品種的種植密度一般低於常規抗蟲棉品種,因此雜交抗蟲棉的施肥量應適當多於常規抗蟲棉。

五、適時根外追肥

後期是棉花吐絮期,此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增鈴數、增鈴重、促早熟、防早衰。

生長後期氣溫偏低,土壤施肥效果不好。棉花若有明顯的缺肥現象,可採用根外噴肥的辦法緩解。用50~100倍的尿素液,每畝葉面噴施75kg左右;缺磷、鉀嚴重的棉田,可採用300~500倍的磷酸氫二鉀液,每畝葉面噴施75kg左右,一般噴1~2次,每次間隔5~10天。對於微量元素缺乏棉田,可選擇相應的微肥種類葉面噴施。根外噴肥晴天宜在下午5時以後進行,陰天可全天進行,以防噴後水分蒸發過快降低肥效或濃度驟增而燒傷葉片。棉花的施肥應以根際施肥為主,根外噴肥為補充,做到根際與根外施肥密切配合。

不同型別棉田的供肥能力不同,不同型別棉花品種的養分需求也不同。科學運籌肥料應做到分類施肥,對於高、中、低產棉田要進行分類施肥,對於套種棉田(棉菜、棉麥)、純作棉田(旱地、鹽鹼地)、不同品種型別(雜交種、常規種)都要進行分類施肥。同時還要做到N、P、K肥配合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