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葉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問:玉米大、小葉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玉米大、小葉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世界上玉米生產中最為常見的病害。玉米大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葉時,先由基部葉片發病、漸及上部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枯死。主要為害葉片,有時候染葉鞘和苞葉,甚至為害果穗。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或綠色斑點,然後由葉脈向兩端擴充套件,成為長稜形大斑,灰色斑點,最後變為褐色而枯死。

防治方法: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從根本上消除為害,加強農業防治,中耕除草,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葉、病葉,減少再感染菌源,降低田間溼度。玉米播種過晚,一般發病較早故提倡適時早播,連作地塊發病嚴重,故提輪作。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二是改進栽培技術

1、控制病原。玉米收穫以後,徹底清除田內外病殘組織,消滅浸染來源,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關鍵在於要做得徹底。實踐證明,將收集的病殘組織連同收下的玉米秸稈等切成小段,與人糞屁及土混合,進行高溫發酵漚熟施用,既可增加土壤肥力,又有殺死病菌減少浸染來源。在以玉米秸杆為燃料的地方,應該合理安排燒柴順序,力爭將玉米秸稈在玉米出苗前後燒完。徹底實行這些措施,即可收到“預防為主”的實際效果。清除田間病組織後,結合進行深翻土地,也是增產防病的有效措施。

2、實行輪作。埋在土壤裡的病殘組織上的大斑病菌,在春季仍有部分可以存活。進行適當輪作,可以減少病原菌的初侵來源。同時,輪作又是防治玉米絲黑穗病的必要措施。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積極採用。

3、增施肥料加強管理。玉米植株從營養生長轉到生殖生長的發育中期,最易受大斑病菌的浸染,因此,在苗期和抽雄期階段特別要注意增施氮肥,以保證苗期的茁壯成長和防止後期脫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凡植株生長健狀的發病就輕。此外,各地實踐證明,中耕和排水及時的田塊大斑病顯著減輕。因此,因地制宜地加強田間管理,改變田間的小氣候,能促進植株發育健壯,增強低抗病害的能力。

4、適期播種。早播可以減輕發病,但早播玉米出苗慢,絲黑穗病發生較重。因此,須要根據當地玉米品種的抗病程度、成熟早晚、土壤墒情及排灌條件等,適當調節播種期,使其既有利於減輕大斑病,又能起到防治絲黑穗病作用。

三是藥劑防治

在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65%可溼性代森梓、按說明書加水稀釋成適當的濃度的溶液,均勻噴霧。

應該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噴藥2-3次,可有效控制玉米大、小斑病及紋枯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嚴重時苞葉和葉鞘上也出現連片病斑。常由植株下部葉片先開始發病,逐漸向上擴充套件蔓延。其防治方法是:

1.種植抗病品種。

2.減少菌源。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株底部病葉並帶出田間銷燬;秋收後清除田間遺留的病殘體,集中燒燬,或深耕深翻,壓埋病源,促進植株殘體腐爛。

3.加強田間管理。增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科學排灌,合理安排株、行距提高田間通風透光能力,降低田間溼度,促使玉米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

4.化學防治。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於玉米抽雄期噴1-2次,每隔10-15天噴l次。

二、小斑病及其防治

玉米小斑病的症狀是病斑小,一般不超過1釐米,橢圓形,邊緣赤褐色。主要侵害葉片,葉鞘也偶有發生。葉片病斑橢圓形,中央黃褐色,邊緣褐色。有時病斑無明顯邊緣,但有1-2個同心輪紋。有時病斑較大,在葉脈間形成長條斑。天氣潮溼時,生黑綠色黴層。發生急劇時葉片佈滿小型無輪紋的斑點,迅速枯死。

防治方法: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推廣高產優質的玉米雜交種,是防病增產的重要措施。種植抗病品種時必須結合採用優良的栽培技術措施,才能充分表現出品種的抗病性。

二是加強田間管理

1、控制菌源。注意徹底清除田間地頭病株殘體,並深翻土地。在以玉米秸稈為燃料的地方,應合理安排燒柴順序,儘可能在玉米播種前將玉米告燒光,燃料來源較多的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採用高溫漚肥等方法處理玉米秸杆,實行秸稈還田須充分腐熟以後施用。各地實驗證明,有效控制菌源,可以大大壓縮小斑病的為害。

2、增施肥料加強管理。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可以增強植株的抵抗力,減輕為害。經驗證明,分期施肥的防病和增產效果比1次施肥的好,定苗後及時施肥的比晚施肥的好。

3、藥劑防治。近年來防治玉米小斑病效果較好的藥劑有50%敵菌靈、75%百菌清、50%敵菌靈可溼性粉劑、70%代森錳可溼性粉劑等按說明書配製成適合濃度的溶液,一般在心葉末期到抽絲期噴施,每週一次,連續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