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鐮孢枯萎病

鬱金香鐮孢枯萎病

該病又稱鬱金香基腐病。為真菌性病害,是由串珠鐮孢和尖鐮孢菌鬱金香專化型,具有寄主專化性,只危害鬱金香。均屬半知菌類真菌所致。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染病鱗莖和土壤中越冬,在適溫(20℃~34℃)高溼條件下,產生大量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氮肥過施可加重為害,施用未充分腐熟帶病殘體的堆肥也增加發病機會。種球調運有助於病害遠距離傳播。種植帶病鱗莖常引起發病。鬱金香生長期和貯藏期常發病。6月份是該病的發生高峰期,種球帶菌是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種球上的傷口和貯藏期通風不良是病害發生流行的主要條件。其中,地下害蟲危害嚴重、土壤陰溼粘重和施入未腐熟的有機肥是田間發病的主要條件。受到侵染的球莖常常產生乙烯,影響鄰近的球莖或植株,使之易遭受病害的侵染。栽培中氮肥施用過多可加重該病的危害。

主要為害球莖和根。病害多發生在球莖基部。鱗莖受害後外部鱗片上出現淡褐色到灰色的小凹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呈深褐色,在潮溼環境下,患病組織上可見粉紅色的分生孢子堆。發病部位最後皺縮變硬。若病發部位在鱗莖基部,則病斑會迅速擴充套件至整個鱗莖的外部鱗片,鱗莖基部腐爛。由感病鱗莖長出的葉片易發黃,萎蔫;花易變形或軟萎,根稀少,整個植株早衰而死。鬱金香花凋謝時,田間即出現零星病株,葉片發黃、萎蔫,莖葉提前變紅枯黃,枝杆基部腐爛,呈現疏鬆纖維狀,根系少,極易拔出。種球流膠,澱粉組織分解腐爛。收穫期的病球外層鱗片產生豆粒大小無色皰樣凸起,皰破後流膠或呈溼腐狀,鱗莖由外向內腐爛,有的呈青灰色水漬狀溼腐,有的以鱗莖盤為初侵染點,出現溼腐向四周擴散,散發出刺鼻的酒糟味,乾燥後病斑呈灰白色石灰質樣。種球貯藏期主要表現流膠,後呈現黃褐色幹腐。若在溫室內,感病的植株會提早枯萎死亡。

流行特點:該病一般在栽植後不久或即將收穫時易發生。土壤溫度高於15℃時有利病害擴充套件蔓延。

防治方法

(1)天氣好時可適當提前採收球莖,防止日灼、擦傷,挖出的鱗莖在48小時內用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25―30℃浸泡半小時後晾乾,可消毒。也可在48小時內用苯來特1000~2000倍液浸15~30分鐘,晾乾,低溼(<15℃)貯藏,貯藏種球時要排成薄層,注意通風。

(2)及時挖除燒燬病球莖。植前剔除病球莖,用苯來特浸泡後再植。

(3)田間發現有病種球要及時挖除集中燒燬。不要在帶菌率高的低窪地塊種植鬱金香。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溼氣滯留,可減輕發病。

(4)發病重的地區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每667┫3┧撒在地表耙入土中有效。

(5)在發病嚴重地段,實行隔3年輪作制。

(6)挖鱗莖時,避免損傷鱗莖,減少病菌從傷口侵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