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中常見的10個誤區

誤區1:作物產量主要由肥料決定論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中常見的10個誤區

專業技術人員常向農民介紹說,使用通過測土配方的肥料可以增產10%以上等等,而實際農民在每年收穫時的產量不一定是播種時推薦施肥量的目標產量,或多或少,有時比目標產量少的很多,於是給農民帶來一種不信任感,認為測土配方施肥作用不大。其實,決定作物產量的因素很多,多數因素是不能人為控制的,比方說降水和溫度,作物一生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生育期,這期間可能發生任何事情包括自然災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只是作物綜合栽培技術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對產量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其他措施配套得不好或環境條件不協調,作物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產量。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以增產10%以上,是指在比較理想的試驗條件和管理措施得當的情況下得出的。每戶農民的每一地塊實際管理水平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認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遍可以增產10%以上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有些地塊可能增產50%,而另外一些地塊可能不增產,少量地塊也可能減產。更確切地說,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通過施肥方式力爭將土壤養分協調到最佳狀態,使其不至於成為作物產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在此條件下,如果其他因素都正常就可增產。總而言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作物增產的一個重要潛力措施。

誤區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年年增產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產是相對於不測土之前農民的常規施肥方式而言的,當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之後的頭2年,產量可增,但是,當產量增加到一個限度時,土壤養分協調性已經不是限制因素時,產量再提高必須改善其他條件,這時作物相對於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理想產量就相對地穩定了,不會超過綜合肥力決定的產量水平。

誤區3:配方施肥以測土為主

測土配方施肥不能顧名思義。科學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首先建立在作物肥料田間試驗的基礎上,因為作物生長是一個生物學過程,整個一生根系吸收養分都是生物學過程。然而,肥料田間試驗消耗很多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數量有限。因此人們總想通過測定土壤裡面的有效養分來評價土壤的供肥能力,於是出現了測土工作。可是到目前為止的任何測土方法都是化學方法,所測定的土壤有效養分是採土時刻的,不能代表作物整個一生從土壤中的有效態養分、無效態養分和耕層以下吸收的養分總量。於是,人們又想通過測土資料與產量之間的相關關係方法來大體上預測土壤的供肥能力,遺憾的是這種方法由於以上所述原因相關性並不理想。但是,測土畢竟能反映土壤肥力的相對水平,所以,它仍然作為配方施肥技術的重要輔助方法而被廣泛應用。在具體應用過程中,許多測土資料的綜合分析結果可以幫助確定區域性施肥量,這是測土的真正意義,同時也可以具體指導測土地塊的配方施肥。

誤區4:測土配方能減少肥料用量

農民總希望自己的土地能多產糧食,多些經濟效益。於是,希望通過測土減少肥料的投入量,這樣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保持或提高作物產量。測土配方施肥的目的不是增加或減少肥料的用量,而是因土確定最合適的養分比例和用量,施肥多的可能減少些用量,施肥少的可能增加些肥料用量。總之,施肥的目的是追求在沒有汙染情況下的經濟效益最高。

誤區5:單施化肥不能養地,會使土壤板結和生產力下降

化肥和有機肥一樣,科學應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改善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這已經是國內外大量研究所證實的。化肥和有機肥一樣,不合理應用也有可能影響土壤質量和生產力,影響環境質量和農產品品質,但這是由於對肥料的無知和使用不當造成的,絕不是肥料應用的必然結果。化肥的施用可以增加綠色植物生物量,同化CO2,釋放O2,1公頃土地生產6.3噸玉米(不計根茬和莖葉),可同化8噸CO2,釋放5.82噸O2,可滿足12個人呼吸一年;每增產1噸玉米將可多固定1.28噸CO2;在稻麥兩熟,不施肥每年固定碳8.7噸/公頃,施肥增加到15.6-16.6噸/公頃,增加量化肥多於有機肥。同時,化肥促進植物茂盛生長,增加地表覆蓋,減少水土流失;促進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減少養分下滲。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最好的施肥方式是化肥和有機肥配合施用,在缺少有機肥的情況下,調整好化肥中養分比例和重量也能夠達到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目的。

誤區6:有機肥不汙染環境,施用越多越好

無論是有機肥還是化肥,裡面都含有大量的養分(NPK),化肥養分濃度一般高於有機肥。除去個別磷肥含有重金屬等汙染物質外,一般化肥不含有汙染物質,而有機肥特別是現代化養殖場糞便生產的有機肥含有一些重金屬元素、激素、獸藥等。所以,如果施用過量的有機肥,同樣會使土壤裡面的NP等物質濃度大增,同樣會汙染環境和農產品,並不是施用越多越好,另外激素和重金屬等對農產品品質和環境危害更大。所以,凡事適“度”最好。

誤區7:施用肥料時如果不增產就不必施肥

實踐中有時會遇到施肥或新增某一營養元素也不增產的現象,與不施肥產量差不多,這種情況下肥料的作用在哪裡?在連續略微過量施肥的情況下,PK和N都會在土壤裡有不同程度的積累,這時如果某一季不施肥,作物可能不減產,但是如果連續2-3年以上不施肥肯定會減產的。正是利用這種現象,有個別的肥料商特別是個別的生物肥料商在向農民推銷他們的單位面積純養分施用量明顯不足的肥料產品,來獲取暫短的暴利。其實,施肥是多目標的,即在保證單季產量情況下不斷培肥土壤、不引起農產品汙染和環境汙染、提高農產品質和增加經濟效益。按此觀點,即使當季不增產也應該施肥,就像正常人每天都要吃飯一樣。

誤區8:生物肥能代替化肥

肥料分直接肥料和間接肥料。純的生物肥料是很少含有NPK養分的,它們是一些活的微生物,是間接肥料。將其施到土壤中後,這些微生物會將土壤裡原來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那些無效態養分活化成作物根系可以直接吸收的有效態養分。但是外來微生物競爭不過原來土壤裡面的土著微生物,所以這些微生物的活動時間和能力有限。因此,生物肥料為高產作物活化的土壤養分量是極其有限的。生物肥料在植物營養中的作用雖然不可缺少,但是隻能是配角。

誤區9:一旦測了土,施肥量就是固定的

測定土壤裡面的有效養分多少,然後根據計劃種植的作物,通過某種演算法可以確定一個合適的施肥量,確切地說,只是確定了一個合適的基肥量和其中各種養分的比例,因為追肥量應該根據當時的氣候條件和作物的長勢而確定,如在半乾旱地區,追肥前降水適宜土壤墒情好追肥數量可以增加些,在作物長勢太強可能貪青晚熟的情況下,可補施一些磷肥和鉀肥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測土配方施肥只是給出了作物適宜的施肥量,這個施肥量還要根據作物生育期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微調。

誤區10:有機農業(有機和綠色食品)不能使用化肥

有機農業的出發點是充分利用區域內可再生利用的養分資源,達到最小程度地使用外來肥料資源的目的。現在規定有機農業(有機和綠色食品)不能或少使用化肥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作物吸收養分主要是離子態的,無論是有機肥還是化肥中的養分最後都必須變成離子態的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根系分不出哪些離子是來自有機肥的,哪些來自化肥,而且這些養分在體內的功能完全一樣。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無土栽培算不算綠色食品?而它所使用的是純的化學肥料。當然,化肥用的不好容易造成農產品品質變差這也是事實,有機肥料中各種養分濃度都不算很高,比較均衡,肥效比較穩定和持久,施用量如果不是過大,一般不容易造成土壤養分比例嚴重失調和使農產品品質變差,即有機肥用量變幅比較大,比較容易控制,所以有機肥生產出來的產品一般品質比較好。因此,從科學角度上說,有機農業不應該完全拒絕使用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