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白粉病的發生及防治

甜瓜白粉病是危害甜瓜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可造成植物光合能力下降,引起早衰,甚至死亡,嚴重影響甜瓜的產量和品質。春、秋兩季發病重,發病率為30%~100%,一般可致減產10%~20%,病害嚴重時可減產40%以上。除為害甜瓜外,還可為害葫蘆科其他蔬菜。

甜瓜白粉病的發生及防治

一、發病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葉柄、莖蔓。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白粉狀小黴斑,以後蔓延到葉背面,很快擴大形成白粉層,嚴重時會擴充套件至葉片背面、莖和葉柄等處。莖蔓染病和葉片一樣,開始時莖蔓上出現白色粉狀小點,最後整個莖蔓佈滿白粉。發病後期整個植株被白粉層覆蓋,後白粉層變為灰白色,白粉層中出現散生或堆生的黃褐色、小粒點,以後變成黑色,即病菌有性世代的閉囊殼,病葉枯焦發脆,致使果實早期生長緩慢。治癒後也會在病斑處留下痕跡。

要與葉表面的白色藥粉相區別:植株葉片發黃,葉表面因噴施大量農藥粉劑而附有一層白色藥粉易與病菌混淆疑似白粉病。檢視田間整體植株,葉片並沒有白色黴狀物,發病黃化的現象與機械化施藥有關,排除病害,應與藥害有關。

二、發生原因

甜瓜白粉病主要由子囊菌門的白粉菌和瓜類單囊殼菌引起。病原菌的有性態和無性態均可越冬,其有性態閉囊殼隨病殘體留在地上或溫室、塑料大棚的瓜類作物上越冬,翌年春季釋放出的子囊孢子成為初侵染來源;無性態則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菌絲體可附生在葉表面進行侵染,而分生孢子在適宜條件下產生芽管或吸器侵入寄主葉片表皮。帶病種苗遠距離調運是無病地區的主要初侵染源。氣流是甜瓜白粉病傳播的主要途徑,病原孢子隨氣流在田間或溫室中傳播,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可在適宜條件下萌發侵染,從葉面直接侵入。雨季來臨或灌溉時,病原孢子隨水滴沖刷或飛濺從發病植株傳播到健康植株,引起病害的流行。另外,雨後乾燥有利於分生孢子的繁殖和病情的擴充套件,容易造成此病的流行。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要求較高的溫度,以20~25℃最適合,不能低於10℃或高於30℃。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溫度高於30℃或低於-1℃的條件下很快失去生命力。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的溼度範圍較大,雖然溼度增高更有利於其分生孢子的萌發和侵入,但即使空氣溼度降低到25%,分生孢子仍可萌發並侵入為害。寄主受乾旱影響,白粉病發生會更嚴重。施肥不足、管理不善、土壤缺水、灌溉不及時、光照不足均易造成植株生長髮育衰弱,從而降低對白粉菌侵染的抵抗力。澆水過多、氮肥過量、溼度增高等也有利於白粉病的發生。

三、綜合防治

1.農業防治。①引用抗白粉病的優良品種。

②清潔田園:甜瓜收穫後應徹底清理田園,病殘體不要堆放在棚邊,要集中焚燒。生長期及時除草,摘除病葉,並將雜草、殘留物、病葉等帶到田外集中燒燬。

③田間管理:合理調整種植密度,科學整枝,以利於通風透光,加強肥水管理及溫溼度調控,增強植物的抗逆性。保持科學灌溉,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防止植物徒長和早衰。溫室大棚栽培,要注意通風換氣,控制溼度,降低溫度。

2.生物防治。發病初期選用枯草芽孢桿菌(1000億個∕克)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3%多抗黴素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300~500倍液,或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800~1000倍液防治,用藥間隔期4~5天,連噴2~3次。也可在發病前用誘導抗病劑進行防治,如用0.5%幾丁聚糖水劑300~500倍液,用藥間隔期5~7天,連噴2~3次。

3.化學防治。發病初期應及時噴藥,藥劑要交替輪換使用。可選用40%氟矽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7500~8000倍液、20%惡咪唑可溼性粉劑2000~40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15%抑黴唑乳油500倍液、30%氟菌唑可溼性粉劑2000倍液、62.25%腈菌唑·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43%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液、70%代森聯幹懸浮劑6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12.5%烯唑醇粉劑2000倍液、5%亞胺唑可溼性粉劑8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0~25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5~7天噴霧一次,連續用藥2~3次。由於甜瓜白粉病主要是靠氣流傳播,在噴灑藥劑時,除了葉面噴霧,對地面和棚壁噴施藥劑會增加藥劑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