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法寶-膜下滴灌技術

膜下滴灌——石河子節水農業的選擇

節水法寶-膜下滴灌技術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水利局在石河子墾區推廣應用的大田膜下滴灌技術,是國家發展節水灌溉中田間灌水過程的一項高效節水技術,截至2003年底,石河子墾區已推廣實施大田膜下滴灌面積近100萬畝。

石河子墾區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規劃耕地面積700萬畝,已墾耕地310萬畝,2003年實際有效灌溉面積290萬畝。墾區年蒸發量為年降水量的8~12倍,屬資源型缺水區。

石河子墾區開發之初就確立了以灌溉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建設目標,為在新疆建設大型農場創造了統一規劃、渠道防滲、合理輪作、豎井排灌等8條經驗。他們在管理上實行以水定地、因水種植、計劃用水、按方收費制度,基本上形成了引、蓄、輸、配比較完整的灌溉體系網。

近幾年,石河子墾區在發展中遇到了水資源短缺、田間灌溉技術陳舊、水資源浪費嚴重、土地次生鹽漬化蔓延等問題,原有水利灌溉工程老化,效益下降,已成為墾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農八師水利局根據師黨委制定的“節水擴灌、增產、增效、改善環境”的節水發展思路,近年開展了一系列的農業節水工作。1996年,石河子市水利局在做好田間管理型節水和工程型節水的同時,開始嘗試應用一些先進的節水技術,如噴灌、滴灌技術,併成立了兩個節水灌溉課題組,同時開展棉花噴灌和棉花大田膜下滴灌試驗。

試驗和實踐均表明,由於水的飄移損失太大,作物生育期噴灌灌水量與墾區常規灌溉用水量每畝400立方米相當,灌水效率不高,節水效果不佳。屢受好評的噴灌技術在石河子墾區則“水土不服”,節水增產效果不明顯。怎麼辦?難題又一次擺在農八師水利局面前。

膜下滴灌——從澆地到澆作物的變革

石河子墾區121農場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好訊息:他們在棄耕的鹽鹼地上進行的膜下滴灌試驗證明,在石河子墾區採用膜下滴灌技術不僅可行,而且對中低產田的改造作用尤為突出。膜下滴灌、裸地滴灌與噴灌對比實驗和應用的結果堅定了農八師水利局的信心,他們決定以國內生產材料為基礎,研究適應我國國情和石河子墾區發展特點的高效用水新技術——膜下滴灌技術,作為墾區農業經濟發展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

膜下滴灌技術是覆膜技術與滴灌技術兩者優點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灌溉技術,是將過去水澆地變為水澆作物的一場變革,是地膜栽培技術的延伸和深化。其原理是根據作物生長髮育的需要,將水通過滴灌系統一滴一滴向有限的土壤空間供水,僅在作物根區進行區域性灌溉,這樣可以不破壞土壤團粒結構,避免水的深層滲漏和地表流失。同時,覆膜技術,隨水施肥、施藥和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運用,可大大減少作物棵間蒸發。作物對水、肥、藥的利用更直接,利用率更高,用少量的水和適度的肥料用量可獲得更高的產量。另外滴灌可在根系發育的範圍內形成一個低鹽區,為作物根系發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加之地膜覆蓋,棵間蒸發甚微,鹽分不易返回地表,植株生長髮育正常,在鹽鹼地上也可以獲得較好的收成。

下面的一組數字可以簡單地說明膜下滴灌技術的優點:採取膜下滴灌技術的農田,中低產田可增產30%,節約肥料34%~40%,節水50%以上,提高土地使用率4%~6%,提高勞動生產率,管理作物的定額由25畝增加到100畝。每畝可節約100~130元,可通過滴灌技術控制作物生長,抑制土壤鹽漬化。

膜下滴灌——石河子的節水法寶

農八師水利局為驗證膜下滴灌的適應性,1997年至1998年擴大了試驗的規模、範圍和試驗內容。在石河子墾區沙漠邊緣的149農場,在光熱條件好、水土矛盾突出的136農場,在土壤次生鹽鹼重的121農場147農場進行了大面積的膜下滴灌試驗,試驗面積由25畝擴大到2300畝,試驗作物品種也由棉花擴充套件到加工番茄、甜菜、玉米、各種蔬菜等。試驗研究的內容包括作物膜下滴灌條件下的需水規律、灌溉制度,滴灌系統施肥、施藥、化控技術研究,膜下滴灌在鹽鹼荒地上的應用技術研究,滴灌毛管鋪收機具的研製等,均取得了較好的節水效果和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得到社會的認可。2003年,農八師石河子墾區已推廣實施大田膜下滴灌面積近100萬畝,為新疆乾旱地區高效節水技術的應用和研究做出了貢獻。農八師水利局研究的膜下滴灌技術也獲得了生產建設兵團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農八師水利局在研究膜下滴灌技術的同時,還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節水技術,用於大田經濟作物和城市園林綠化,在石河子市的城市綠化帶上全都應用滴灌技術,使城市綠成陰,美如畫。

農八師水利局完成了高效節水灌溉的初步試驗研究和推廣工作,膜下滴灌技術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膜下滴灌技術要能夠被廣大使用者接受,就要降低節水器材的成本,而降成本的重要途徑就是節水器材地產化。在有關廠家配合下,1999年邊縫式滴灌帶在農八師墾區內就應用到2.3萬畝,實現當年降低畝投資50%以上,保證了職工用得起,為大面積推廣應用大田膜下滴灌技術提供了材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