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黃萎病的發病症狀、發病規律和防控措施

棉花枯黃萎病的發病症狀、發病規律和防控措施

棉花枯、黃萎病是危害棉花生長的主要病害,隨著棉花種植面積的快速增加,該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棉花種植產業的發展。本文通過對的詳細分析,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種植棉花。

1、枯黃萎病的發病症狀

剖開棉花莖稈可看到木質部導管變黑褐色,這是識別枯萎病的一種簡易方法。在潮溼的條件下,枯死的病株莖稈表面能產生大量粉紅色黴層。

棉花黃萎病症狀一般到現蕾後才出現,在花鈴期大量發病。常見的症狀是:病株由下部葉片開始發生,逐漸向上發展,病葉邊緣稍向上捲曲,葉脈間出現淡黃色不規則斑塊,俗稱“西瓜皮狀”或“雞爪狀”,甚至整個葉片變枯焦,脫落成光稈。潮溼時病葉上可以長出白色黴層,剖開莖稈,可見木質部導管變褐色,但較枯萎病株色淺。

2、發病規律

棉花枯、黃萎病均能在棉籽、病株殘體和土壤中越冬,新病區通過調運帶病棉種傳播蔓延,老病區以土壤傳播為主,土壤、糞便、糞肥、種子上攜帶病菌主要在棉花幼苗期從根系侵入,以後進入導管,在導管內部繁殖和向上擴充套件,導管受害阻礙水分的運輸,使棉花表現出各種症狀。

棉花枯、黃萎病的發生發展首先與溫度關係密切。枯萎病土壤溫度20℃左右時開始發病,20℃~30℃最適宜,30℃以上時病情停止發展。黃萎病最適宜溫度25~28℃,低於25℃或高於30℃發展緩慢,35℃以上有症狀隱退現象,因此苗期黃萎病一般很少發生,現蕾期開始發病,花鈴期是發病盛期,吐絮期逐漸停止發展;其次是老棉區連作棉田菌源充足,田間適宜,枯、黃萎病發生相對嚴重。

3、防控措施

3.1養護根系

棉花枯、黃萎病是以土傳為主的頑固性病害,土壤中有病菌從棉苗根部侵入,到達根、莖部,病菌破壞植株的疏導組織,造成植株萎蔫、黃葉、枯死。所以枯、黃萎病的防控先要保根。

7月上旬挑地膜,使根系下扎,並利於中耕,以增強棉花抗病能力;採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植物髮根。可用愛多收6000倍液在苗期噴,10d一次,連防3次。重病田灌根,用殺菌劑配愛多收6000倍液。

3.2系統控制

棉花枯、黃萎病是系統性病害,從苗期開始發病,根莖葉都會被侵染。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對植株自身、天氣、環境的人為調控來達到系統控制的目的。例如,伏天如果高溫乾旱時,“下毛毛雨”,就是每天下午4時後畝噴水50~75kg加硼、鋅、銅、磷酸二氫鉀或尿素等葉面肥,且5d噴一次2%白糖水;而伏天陰天時,噴2%紅糖水+微肥3~4次,5~7d一次,對防病害和防蕾鈴脫落效果很好。

環境調控與天氣很有關係,特別是採用澆一小水方法,再噴“RC-復活劑“2~3次,間隔7~10d,確保植株恢復正常,增強棉花抗病性。

植株自身調控主要是培育壯苗,防止早衰,預防紅葉莖枯病。紅葉莖枯病的預防是在花鈴期根外追施2~3次肥,畝施氯化鉀10~15g;蕾期畝用磷酸二氫鉀150g+硼砂100g,對水50L,葉面噴。防止早衰加入60倍液的尿素。

3.3藥劑防治

在枯黃萎病發生前,積極開展噴藥預防,即“一早二噴三灌根“。一早是發病前預防,未發病田補鉀肥,施腐殖酸肥,黃腐酸有機肥液葉面噴600~800倍。噴綠風96、磷酸二氫鉀,7d一次。二噴是在6月10~15日和7月20日前後用14%枯黃基素噴霧防治,間隔5~7d,連噴2~3遍。三灌根是部分顯出病症的植株在噴藥的基礎上用藥灌根。雨後立即用藥,畝用棉枯淨30g對水45kg,間隔5d,連續用藥2~3次。

3.4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在重病區可採取玉米、小麥、穀子與棉花輪作3~4年對減輕病害有明顯作用;發現病株要立即帶出田外燒燬,並對土壤進行藥劑處理,剷除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