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莖腐病的發生與防治

玉米莖腐病的發生與防治

玉米莖腐病又稱玉米莖基腐病、玉米青枯病等,是世界玉米的主要病害。目前病害仍呈擴充套件趨勢,危害逐年加劇,已成為繼大、小斑病和絲黑穗病之後我國玉米生產上又一重要的玉米病害。

1、田間發病症狀

玉米青枯病菌主要侵染玉米根系和莖基1~3節使其腐爛,田間症狀主要表現為玉米葉片呈現青灰色乾枯或黃枯,根系和莖基部水浸狀軟腐,果穗下垂。有的病株莖基1~3節變褐色,剖開維管束間隙常見白色菌絲或紅色黴狀物。按病情發展速度和田間症狀可分為急性型和普通型。急性型多發生在玉米生長後期乍雨乍晴的天氣,又稱青枯型,發病速度快,通常在1~2天內全株迅速失水枯萎,似開水燙,呈灰綠色青枯狀,莖基部可見維管束已變褐色,最後導致水漬狀壞死,果穗下垂。普通型多在連續陰雨的天氣發生,又稱黃枯型,病情發展較慢,一般在5~10天全株才表現症狀,整株葉片自下端開始依次黃枯,有時也呈現水燙狀青黃枯,莖基初呈褐色水漬狀斑,表皮失水輕微皺縮,進而變軟成條紋凹陷,嚴重者葉片全部黃枯,根壞死,果穗下垂,莖基髓部中空,極易折倒。

2、玉米莖腐病的發病規律

玉米莖腐(青枯)病是典型的土傳根病,其傳染迴圈是由種子和土壤帶菌誘發苗期病害,在導致莖腐病。此病始發期在灌漿末期至乳熟初期,發病高峰在乳熟後期至蠟熟期。發病與否和輕重與品種、氣候、土壤、耕作栽培技術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玉米品種間對青枯病的抗性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不同品種其發病程度也不同。一般來說,中晚熟品種較抗病,分析認為可能是由於生育期長製造積累的營養物質多,增強其抵抗能力所致。

玉米莖腐病的發生與氣候的關係十分密切,其中與雨水關係最大。特別是玉米生長中後期遇久旱後,而乳熟末期至蠟熟期雨水偏多,雨後突然轉晴的天氣,發病迅速而嚴重,常在1~2天之內全株葉片迅速失水青枯,果穗下垂,其症狀全部呈現急性型。而在玉米生育後期如遇連續陰雨天氣的年份,田間病株發生少,其症狀多屬普通型。該病的田間症狀多發生在玉米散粉以後,常在地勢低窪積水或粘土田塊發生多而嚴重。

玉米因生長在不同微生態環境中,其發病程度也不一樣。一般水田玉米重於旱地玉米,低窪地玉米重於坡地玉米,秋玉米重於春玉米,連作地玉米重於輪作地玉米,覆蓋地膜的玉米重於不蓋地膜玉米。

玉米莖腐病的發病時期與品種抗性的關係,一般在感病品種中,病原菌侵染的高峰期從散粉盛期開始,而在抗病品種上則從灌漿期開始。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玉米黃熟期病株率高於乳熟中期,乳熟中期又高於灌漿前期。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玉米生長後期養分不斷聚集在果穗,而植株逐漸衰老,抗病能力下降。

3、防治對策

玉米莖腐病的防治,通過化學藥劑防治可以控制種傳或土傳病菌引起的苗期病害,但是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從植物營養的角度來分析,單純追施氮肥發病重,農家肥和氮、磷、鉀肥配合使用發病較輕;鉀肥可減輕並推遲發病期,平緩病情發展;鉀矽肥可促進植株代謝,增強植株抗病力。每公頃施用硫酸鋅22.5~30千克,可明顯降低玉米莖腐病的發病率,防治效果可達78.1%,具有用量少、成本低、操作簡便等特點。選育和種植高抗病品種也是防治該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