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黃草種植技術介紹

趕黃草種植技術介紹

1育苗

通氣溼潤育苗是石橋鎮摸索種植趕黃草的主要育苗方式,其特點是在於耕幹耙的基礎上作秧廂,上水浸泡,整平廂面,達到深溝高墒面,溝內有水,墒面溼潤,水氣協調,適應種子發芽、幼苗生長的生理特性,防止爛種、爛苗。

1.1選擇育苗田

選擇交通方便,地勢平坦,背風向陽,排灌方便,便於管理,靠近移栽田塊,且土質鬆軟,通透性良好,雜草少、肥力中等的冬閒田作苗床。

1.2整地

前作收後翻耕,耕作不宜太深,以15~20cm為宜,採取淺耕細耙,耙平、耙透、耙細,做到精細平整。苗床田施肥,以有機肥為主,並充分腐熟,一般每公頃施1.5~3.0萬kg有機肥,再加過磷酸鈣300~450kg即可。做到勻施、淺施,使其在苗期能正常發揮肥效。

1.3作床

做法是於耕幹耙,水層淺平,播前泡田,用釘齒耙將表面耙成泥漿進行粗平,粗平後挑溝作廂,廂寬1.3~1.5m,溝寬20~30cm,溝深15~20cm,邊溝20~25cm,廂長視田塊定,一般不超過15nl。每公頃苗床地播種育苗,可滿足15hm2左右本田的種植需求。

1.4播種時間和播種量

播種時間在2月上中旬或農曆春節前後,用上年8、9月份完熟收割獲得的趕黃草種子,在播種前2~3d選晴天晾晒篩選後,選無風晴天播種,用適量乾燥河沙與種子混和均勻撒播到整理好的廂面上,每公頃苗床用種6.75~9kg。秧廂床面要掌握在漿口適當、以撒下種子能貼到泥面為宜。

1.5蓋膜

按廂面長度以每隔0.67~lm的距離插竹片(竹片寬2cm,長1.8~2m)形成小拱,然後蓋上育秧膜。四周用溝內泥土壓嚴壓實,避免鼠雀危害、風吹,以利於保溫保苗。

2苗期管理

從播種到苗高3cm,保持床面溼潤,以晴天滿溝水、陰天半溝水和小雨放幹水的標準管好溝中水。如遇大雨,要立即排水;如遇寒流或氣溫偏高,應注意調整棚內苗床溫度,防止爛種、爛芽和爛苗。

在苗高3—5cm後,需做好揭膜、除草工作,並以淺水上廂,視苗施肥,保持葉綠苗壯。此期間施肥應以人畜腐熟清糞水、少量尿素或根外葉肥為主。

3移栽

3.1整地

耕層深度20~30cm,土壤鬆軟,滲漏適宜。田面平整,高低不差寸,寸水不露泥。經過耕地、耙地、平地3道工序,並結合整地將腐熟的有機肥耙入田裡,做到田平水淺。

3.2移栽

趕黃草從出苗到長至5cm期間,由於早春溫度低及其生長特點和發育規律,生長較慢,待長至lOCnl-般需要50d左右。因此,要到4月初才陸續進入移栽期。苗高8~15cm是最佳移栽期。栽插時要做到淺、穩、勻、直。淺是指插苗深度不超過3.5cm,田間水層深度在1cm左右;穩是指秧苗不漂不倒;勻是指行、株距均勻,秧苗大小、高度一致;直是指要栽正,不插斜苗或菸斗苗。移栽時按株距20cm、行距20~23.3cm進行,確保每公頃植22.5萬株左右。並在每塊田中預留施肥、治蟲、除草的管理操作道。

4田間管理

栽後3~5d及時查苗補苗,保證苗全、苗勻。在整個生長期都要保持栽插時的淺水狀態,杜絕放養鴨、鵝和其他牲畜踐踏。在苗高40cm左右時,根據田間苗情長勢和田塊肥力狀況,于晴天露水乾後按每公頃150~300kg撒施顆粒型複合肥1次,即可滿足其生長需求。在趕黃草封行前,對影響趕黃草生長的雜草進行人工防除。

5病蟲防治

目前人工種植的趕黃草田間病蟲害較少,也無明顯症狀表現,暫不需要進行防治。田間蟲害主要有蟎類、蚜蟲和卷葉螟,以危害葉、芽為主。如有田間危害,可每公頃用20%甲氰菊酯300~450ml防治葉蟎;用啶蟲脒、福戈等常用高效低毒農藥按安全使用劑量防治蚜蟲和卷葉螟。

6收割儲存

6.1收割前的準備

進入8月以後,人工種植的趕黃草便可以根據市場需要或在趕黃草長到100~150cm高度時進行收割。收割前10~15d排水晒田。如氣候條件許可,晒到田面乾裂、露白、人在田面能自由走動而不陷泥的程度,更利於收晒。

6.2收割

選晴天(有連晴5d以上、溫度在30qC左右的天氣更好),於露水乾後用鐮刀貼地平割。邊收割邊鋪晒或迅速移田鋪晒。鋪晒時,盡力做到薄晒、勻晒。

6.3晾晒與儲存

一般收割鋪晒後2~3d進行1次翻晒,待晒至全乾(折斷莖杆有清脆聲),即可用竹篾或其他繩帶進行打捆收儲。打捆時,對較長的趕黃草應採用雙捆紮,以利於儲藏和運輸。儲藏應選擇在乾燥、通風、避雨的場地或房屋內,進行豎立存(堆)放。在未銷售前,注意檢查有無黴變情況。如有黴變,應迅速進行二次翻(晾)晒。

經過試驗摸索,石橋鎮2013年種植趕黃草1.2hm2,到2015年發展到超過17hm2。兩年的實際銷售資料顯示,趕黃草平均公頃乾重產量達到7.5t以上,公頃鮮重產量達37.5~60t,公頃平均收入3.6萬元以上。人工種植趕黃草,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適合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