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紋枯病的發病規律與防治措施

小麥紋枯病的發病規律與防治措施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土傳真菌性病害,小麥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孕白穗、倒伏等多種症狀。其病狀主要出現在葉鞘上,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梭形病斑,以後病部逐漸擴大,著色變深,病斑呈雲紋狀,並向內發展危害莖部,重者常早期死亡。將小麥紋枯病的發病規律與防治措施介紹給大家:

一、紋枯病發病規律

近年來,由於小麥品種、栽培制度、肥水條件的改變,小麥紋枯病病害逐年加重,病區由南向北不斷擴大,發病早的小麥田減產20%-40%,嚴重的形成枯株白穗甚至顆粒無收。

紋枯病田間發生發展大體分為冬前發生期、越冬靜止期、返青上升期、拔節盛發期和抽穗後白穗顯症期五個階段,一般在越冬前和拔節孕穗期出現兩個發病高峰。

冬前發生期:土壤中越夏後的菌絲侵染麥苗,小麥3葉前後可見到病斑。整個冬前分櫱期內,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侵染以接觸土壤的葉鞘為主,冬前這部分病株是後期形成白穗的主要來源。

越冬靜止期:氣溫低,病菌停止生長,小麥帶病過冬。

返青上升期:翌年2月下旬到4月上旬,隨著溫度升高,病菌復甦,病害開始蔓延,激增期在分櫱末期至拔節期,此時病害情況嚴重度不高,多為1-2級。

拔節盛發期:4月中旬到5月上旬,病害暴發,嚴重度增加,此時小麥正處於拔節後期至孕穗期。

抽穗後白穗顯症期:莖稈變硬,氣溫的升高阻止了病菌繼續發展,菌核落入土壤,重病株失水乾枯,田間表現為白穗和枯孕穗。病灶產生的菌絲向周圍蔓延擴充套件引起再侵染。

二、小麥紋枯病防治措施

在小麥紋枯病的防治上,應採取農藝措施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1選用適合本區域的抗性小麥品種,合理密植,儘量提高麥田的通風透光度。

2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時適量播種,避免過早、過量播種。

3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氮、磷、鉀肥,不要偏施、過施氮肥,控制小麥過分旺長,促進其根系發育,增強小麥抗病能力。

4小麥返青後,早澆、輕澆返青水,不要大水漫灌,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雨後及時排水,以避免植株間長期溼度過大。

5種子包衣可有效防治小麥紋枯病。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拌種,或5%戊唑醇懸浮拌種劑70-80g/100kg種子拌種,或種子重量0.03%的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拌種。

6小麥返青至拔節期是防治紋枯病的最佳時期,日氣溫在10℃以上,可使用三唑酮EC、烯唑醇WP、戊唑醇SC、丙環唑EC等藥劑噴霧;噴霧時要注意適當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著藥,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藥防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