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蓮果的引種及管理

一、雪蓮果簡介

雪蓮果的引種及管理

雪蓮果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是土著印弟安人傳統的根莖食品,當地人稱它為YACON"音譯亞貢(神果之意)。之所以稱其為神果,一是雪蓮果生性嬌貴,對外界刺激極為敏感,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不能施化肥、農藥和生長激素。二是其特殊的藥用保健功能,含大量水溶性植物纖維和豐富的果寡糖,及1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鈣鐵等豐富礦物質。雪蓮果中果寡糖含量是已知的所有植物中最高的,其含量為幹物質的60%-70%。雪蓮果具有六大保健功能:

1.改善腸道內的微生物種群,可防止便祕,排毒通便。

2.所含的水溶性植物纖維,基本上不產生熱量,是降低血脂、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的良品。

3.不會使血糖升高,尤其適合糖尿病人食用,並能增加B類維生素的合成量,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4.減少肝臟毒素,特別是氨基毒素,能在腸中生成抗癌的有機酸,有顯著的防癌功能。

5.促進微量元素鈣鐵吸收,防止骨質疏鬆。

6.天然甜味品,不會產生齲齒,可作為咽喉糖、口香糖、牙膏的甜味劑。

二、引種試驗情況

基於雪蓮果特殊的生態、生物學特性和藥用保健作用,昆明市2003年從臺灣引種進行試驗,經濟試驗結果如下:

1.生態適應性強。雪蓮果先後在臺灣地區及海南、福建、湖南、貴州等省試種,效果都不理想。宜良縣於2005年試種成功。雪蓮果是熱帶山地植物,喜強光暖性,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溫度是18—25℃。昆明地區1500~2100m海拔地區都為最適宜區,低緯度高海拔強光照,日夜溫差大,完全符合雪蓮果的生態習性。據瞭解,滇中地區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最適宜區。

2.水土保持效果好。全生育期(從發芽到成熟)250天左右,如果在水源保護區種植,整個雨季雪蓮果高大的植株達2-3m高,可對地表形成全覆蓋,鬱閉度可達90%以上,減少地表徑流和水土流失。

3.有機栽培的最佳作物。雪蓮果忌施化肥和化學農藥的特殊生態適應性,是水源保護區不可多得的有機栽培的最佳經濟作物,可有效地減輕保護區面源汙染。

4.經濟效益果顯著。雪蓮果具有特殊的藥用保健功效,作為綠色功能性果品面市,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顯著。按最保守的估算,每畝產2噸,每千克銷價1.50元計,每畝產值3000元,扣除苗,有機肥、勞動力成本500元,每畝純收入2500元,是水源保護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增收的一棵搖錢樹。

三、種植要求

1.土壤條件:為保證雪蓮果良好的商品性,應選擇海拔l500~2100m,土壤肥沃疏鬆、土層厚(50cm以上)的沙壤土,要求是有水澆條件,又不會糟水的臺地、梯田、緩坡地。

2、排苗移栽:三月上旬待根芽萌發後,將根芽切割開,每塊1-2個芽,用草木灰裹傷口後裝袋育苗,澆透水後覆膜,待長根出苗揭膜。苗期不能多澆水,只要保持土壤溼潤即可。四月下旬、五月初,袋苗長到12~14cm高即可移栽,移栽時澆足定根水。

3.定植:每畝650~800株,按行距0.8~0.9m、株距1~1.1m,行與行之間對空種植。可先翻犁後起壟按規格定植,也可挖種植坑定植,種植坑規格50cm×50cm,深40cm。起墒或挖坑時作土壤處理,坑底灑熟石灰(驅蟲),土壤用生物農藥殺蟲,復土30cm後施腐熟農肥3~5千克/塘,專用有機肥0.5千克/塘,與上層土壤拌勻後,將袋苗定植於肥土中。

4.中期管理:移栽後不能幹水,確保成活率。待進入雨季後,要挖好排水溝,不要淹水、澇水。做好中耕除草,邊除草邊培土起壟。全生育期不能施化肥及噴灑農藥,弱苗可澆清糞水、沼肥,一般不用追肥。七八月份進入旺長期,枝條瘋長分枝過多的,要結合培土作修枝打枝,將過粗的枝條打枝,早期深打,後期只打頂,控制地上部分旺長,保證結果枝10~12枝左右。

5.後期管理:九月份進入花期,每個枝條開黃色葵花五朵,花敗後即進入成熟期,待全部枝條花敗後,即可陸續收穫。

6、收穫:雪蓮果主要食用塊莖,塊莖有後熟過程,待果肉轉成橙黃色,糖分含量才高。由於雪蓮果汁多、脆嫩,過早開挖收穫塊根易炸裂,影響商品性,最好到十二月下旬,土壤稍幹,塊根自然失水後,再陸續開挖,可減少裂果率。收穫時先把枝條砍割留下20—30cm的基樁,挖時在整塘四周挖,儘量不要傷及塊根,挖開後連同基樁抬起再剝離塊根,保持其完整的商品性。挖出的雪蓮果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待5~7天果寡糖後熟轉換安全後,食用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