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後期病害及其防治技術

小麥後期病害及其防治技術

一、小麥後期病害

小麥後期病害主要是鏽病、白粉病、黑穗病、赤黴病、全蝕病和根腐病。從我縣種植條件和幾年來的病害發生情況來看,赤黴病很少發生,全蝕病點片發生,鏽病、白粉病和黑穗病發生較為普遍。

二、病害發生規律及危害

(一)、鏽病

小麥鏽病包括條鏽病、葉鏽病、稈鏽病三種,是小麥的主要病害。在我縣以葉鏽病為主。一般發生年份能減產一到二成,發病較嚴重年份可減產五成以上。鏽病的發生、流行、與小麥品種、菌源、田間溫度和溼度有密切的關係。另外,與施氮的多少、植株的密度以及田間通風透光情況也有很大的關係。小麥後期田間溫溼度較適宜病害的發生,氣溫在10度以上,降雨次數多(或田間溼度大),病害就開始發展;溫度達到15-18度時病害就能大面積流行。

(二)、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在旱田和水澆田都能發生,是小麥後期一種較為普遍的病害。近幾年來,隨著水肥條件的提高,田間密鬱,溫度高、溼度大,白粉病的發生有加重的趨勢。白粉病的病菌對外界溫溼度的適應能力較強,在低溫乾燥的條件下,仍能萌發滋生,侵染寄主。在溼度較高的情況下,發生就會更迅速。

(三)、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在我縣發生時間較短,面積也小,但其危害性大,傳播快,所以也要引起重視。全蝕病是一種根病,地上部的病症是由根部及莖部的受害程度決定的。在苗期表現不明顯;撥節期病株矮小、稀疏,葉片發黃;抽穗期田間出現點片枯死白穗,撥出其根部為黑褐色腐敗狀。小麥全蝕病的發生與栽培條件、土壤性質、田間溼度有較大的關係,小麥從幼苗到抽穗都可以被侵染,一般是苗期侵染為主,侵染的適宜溫度為12-15度;土壤相對溼度在70-80%時最易病菌的發育;土質疏鬆的鹼性土壤較易發生;連作發病較重。

(四)、黑穗病

小麥黑穗病在我縣發生一般有腥黑穗和散黑穗病兩種。腥黑穗病菌通過侵染小麥種皮,吸取胚乳做營養,形成麥粒病癭。小麥散黑穗病菌一般依賴土壤顆粒、植物殘體及種子表面存活,發病主要表現在病穗上,整個穗散出黑粉。

三、防治方法

小麥病害的防治主要以選育抗性品種為主,以藥劑和栽培管理為輔的綜合防治技術。

(一)、選育抗病品種近幾年我縣推廣的小麥品種石麥19、石新733、828、濟麥22等表現較好。其中733對白粉病表現為易感、耐病品種,所以產量表現較好。

(二)、農業防治主要針對小麥播種時間、澆水施肥、田間中耕除草等。

1、我縣小麥推廣晚播技術,對病害的發生有較好的抑制作用,一般年份最佳播種期由原來的10月1日—10月5日調整為10月5日—10月10日。

2、澆水施肥小麥後期是用水的高峰,但澆水灌溉也要適度,要看天澆水,不要保持田間長期陰溼、閉鬱;施肥要達到氮、磷、鉀合理,增施磷鉀肥可使植株的抗病性增強。

3、中耕除草中耕可以疏鬆土壤,提高地溫,改善田間小氣候,促進小麥發育壯大,增強抗病性並去除雜草。

4、針對小麥全蝕病可以輪作倒茬,在我縣可以種植西瓜、西葫蘆和其它蔬菜,還可以種植棉花、春花生等。

(三)、藥劑防治

1、播前拌種小麥播種前用粉鏽寧、五氯硝基苯、多菌靈等。防治全蝕病最佳藥劑為全蝕淨。

2、施用藥劑小麥後期可噴藥以防治吸漿蟲成蟲為主,兼治白粉病、鏽病、赤黴病、早代蚜蟲,增加粒重,提高產量。4月20日前後可以拌毒土殺吸漿蟲成蟲。畝用2.5%甲基異磷顆粒劑1-2公斤或蟲全殺1-2公斤或5%的毒死蜱顆粒劑2公斤加溼潤細土20-25公斤混勻撒施於土表。

實施一噴綜防可防治吸漿蟲成蟲和蚜蟲,殺蟲劑使用10%吡蟲啉或40%氧樂果,殺菌劑用50%多菌靈,葉面肥可用粒粒飽、麥多收等;灌漿期至成熟期5月20日左右開展以防治蚜蟲為主,兼治白粉病、鏽病、乾熱風等一噴綜防,藥劑用氧樂果+20%粉鏽寧(或三唑酮或12.5%的禾果利)+磷酸二氫鉀,即控制蚜蟲的危害,又防治白粉病的蔓延,還可刺激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抗後期乾熱風,增進小麥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