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鱉共生主要技術

稻鱉共生是指在一季水稻田養殖河鱉的一種高效種養模式。此模式下,稻田能為鱉提供良好的攝食、晒背場所,生長髮育快;鱉可疏鬆土壤,吃掉部分害蟲,且鱉的代謝物可作為水稻生長的優質肥料。據種養戶實踐經驗,稻田養鱉每畝可產優質稻穀450公斤以上,在鱉料充足的情況下,每畝鱉年增重可達150公斤以上,綜合效益好。

稻鱉共生主要技術

一、場地準備

1.選定稻田。選擇水質清新無汙染,排灌方便,背風向陽,環境安靜,電路暢通,保水保肥性好的沙壤土水田,一般以5~10畝為宜。

2.開挖鱉溝。在稻田兩頭開挖上寬2~3米、下寬1.5米、深1.5米的橫溝,在田中開挖上寬1米,下寬0.5米,深1米的豎溝,溝面積佔稻田總面積20%左右。若條件適宜,可在稻田合適位置建1~2個南北向,長5米、寬1米,高於稻田正常水位0.8米的沙灘,供鱉產卵繁殖和晒背用。

3.設定餌料臺。沿橫溝每隔10米左右設定1個長2米、寬0.5米的餌料臺。餌料臺一端放置在田埂上,另一端沒入水下5~10釐米,也可作晒背臺用。

4.建防逃設施。加高加寬田埂,田埂向內傾斜呈45度角。田埂外側設內壁光滑,高出地面0.5~1米,埋入地下0.3~0.4米的水泥磚牆,頂部壓沿要內伸15~20釐米。稻田進排水口呈對角線佈局,進排水口用聚乙烯網包紮好。

5.水草移植。在鱉溝內栽植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植物,栽植面積佔鱉溝面積30%左右。

二、養殖管理

1.鱉溝消毒。在鱉苗放養前10~15天,以鱉溝為重點,每畝稻田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潑灑消毒。

2.螺螄投放。4~8月,在鱉溝內每畝投放活螺螄150~200公斤,以降低稻田浮游生物量,淨化水體。活螺螄用3%~5%食鹽溶液浸泡3分鐘後下田。

3.鱉苗放養。在插秧後15天,每畝放養體質健壯,且大小基本一致,2齡以上(50~100克)的鱉苗400~600只(以自繁自育的中華鱉為佳)。如果繁殖仔鱉,則每畝可加放30~40只5齡(600克以上)的親鱉,雌雄比例為2∶1或3∶2。另可放養少量大規格鰱魚苗,以淨化水質。放養前,鱉苗用3%食鹽水浸泡8~15分鐘,瀝乾水後投放。

4.餌料投喂。根據“四定”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原則投喂餌料。選用優質配合餌料(蛋白質含量40%~60%),經常性搭配一定比例的新鮮餌料,如小魚蝦、新鮮白鰱肉或動物內臟等動物性餌料佔總餌量10%~30%,蔬菜、麩類和餅粕類等植物性餌料佔8%~15%,將動物性餌料切成小塊或打成肉糜後配合投喂。4-5月,日投喂量為鱉重的2%~5%左右,6-8月是生長旺盛期,日投喂量為鱉重的15%左右,9月以後日投喂量為鱉重的10%左右,分別在上午9時、下午5~6時投喂1次,下午的投喂量佔70%,餌料一般在1.5~2小時內吃完,視殘餌多少決定是否加料。當水溫降至15℃以下時,停止投喂餌料。

5.水質管理。結合水稻和鱉不同生長期的需要適當增減水位,一般保持10~15釐米深,高溫季節保持水位20釐米以上。間隔15天,每畝用生石灰10公斤化水潑灑1次,配合使用微生物製劑改良水質,同時加註20%新水。

6.定期巡查。檢查防逃設施,發現損壞,及時修補。掌握鱉攝食、生長、病害及池塘水質等情況。若發現死鱉,應立即撈出深埋或焚化,發現病鱉應及時隔離治療。及時清除殘餘剩餌、生物屍體和鱉溝內的漂浮物等。防止老鼠、貓、黃鼬、鷹等敵害傷害鱉卵和幼鱉。

7.病蟲防治。常見的病蟲害有病毒性出血病、白板病、細菌性敗血症、腐皮病、癤瘡病、白斑病、水黴病、寄生蟲病(固著纖毛蟲、水蛭)等。在防治上應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換水,用生石灰或微生物製劑調控水質;及時清除殘雜物,防止汙染水質和池底;定期用100ppm高錳酸鉀溶液對餌料臺及養殖工具消毒;每月投喂大黃、板藍根(1:1)藥餌1次,用量為餌料量的2%,連喂3天。

三、水稻培管

1.品種選擇。選用抗病性強,生育期較長,植株較高,抗倒伏,高產優質的一季稻品種。

2.合理密植。採用“大壟雙行,邊行加密”技術,栽插秧苗時間和其它稻田基本一致,株行距13×28釐米,便於鱉在秧苗行間活動。

3.科學施肥。底肥佔總施肥量70%-80%,每畝施有機肥約500~800公斤,水稻專用複合肥30~40公斤。分櫱期、孕穗期追肥儘量不撒在鱉溝內。追肥中不施含銨態氮成份的肥料,如碳銨、氯化銨、磷銨等。

4.謹慎用藥。採用性誘劑或殺蟲燈誘殺害蟲,儘量不用化學農藥

四、捕撈

11月中旬排乾田水,夜間藏匿於稻田的鱉會自動爬上淤泥,採用燈光照射起捕後待售,或轉入溫室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