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麥獨稈栽培爭高產

晚播小麥獨稈栽培爭高產

小麥生產“七分種,三分管”,適期播種是實現高產的關鍵。我省小麥淮北地區半冬性品種適宜播種期在10月上中旬,沿淮地區半冬偏春性品種在10月下旬,蘇中地區春性品種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蘇南地區春性品種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

據全省農情繫統統計,截至10月29日,全省小麥已播種1680萬畝,超過預計面積的一半。蘇北地區小麥已播1566萬畝,進度過7成,連雲港、宿遷兩市進度約8成,淮安市進度約三分之二,鹽城市進度近半。蘇中地區小麥播種106萬畝,進度14%;揚州市進度約四分之一,南通、泰州兩市進度約1成。蘇南地區小麥播種工作剛啟動,已播種面積僅8萬畝。預計今年我省仍有較大面積小麥播種偏晚,播種期遲於適宜播種期10天以上的面積也較大。這些晚播小麥,如何才能實現高產穩產呢?

“晚播小麥由於冬前積溫不足,難以帶櫱越冬,分櫱成穗率低。採取獨稈栽培技術,加大播種量,增加基本苗,肥料運籌前控後促,爭足穗,攻大穗,有利於實現高產穩產。”省作栽站麥油科科長束林華介紹說,小麥獨稈栽培技術,是適應騰茬過遲或遇旱澇災害而不得不大幅度推遲播種期情況下的有效抗災應變技術。技術關鍵是“四補一促”。

一是選用良種,以種補晚。相對來說早熟品種更適應晚播,選用相對早熟、灌漿強度大,容易達到大穗、多粒、千粒重高的優良品種,有利於高產穩產。淮北地區宜選用半冬偏春性大穗型品種,如淮麥21等;沿淮地區宜選用偏春性大穗型品種,如鄭麥9023等;蘇中和沿江蘇南地區宜選用春性大穗型品種,如揚麥系列小麥品種。如果沒有上述品種,應用適合當地種植的其他品種問題也不大。

二是提高耕播質量,以好補晚。在不影響秋熟作物產量的情況下,應儘可能做到早騰茬、早整地、早播種,加快播種進度,減少積溫損失。同時做到精細整地、精細播種、足墒下種、適當淺播,確保全苗、齊苗、勻苗、壯苗,為足穗奠定基礎,爭取穩產高產主動權。

三是加大播種量,以密補晚。淮北地區10月底以後播種,每畝基本苗以30萬~35萬為宜,播種量應加大到每畝20公斤左右;淮南地區11月中旬以後播種,每畝基本苗以22萬~26萬為宜,播種量應加大到每畝15公斤左右。如果採用機條播則相應縮小行距(15釐米左右)。

四是穩氮後移,以肥補晚。獨稈麥由於基本苗較多,前期肥料用量要適當降低,防止群體過頭,而在拔節後群體數量下降穩定後,則要適當加大氮肥用量攻大穗,分促花肥和保花肥兩次施。淮北地區目標畝產450公斤每畝需施純氮15~16公斤,淮南地區目標畝產400公斤每畝需施純氮14公斤左右,氮、磷、鉀施用比例一般為1∶0.6∶0.6;氮肥中基肥佔30%,3~4葉期施分櫱平衡肥佔10%~15%,倒3葉期施拔節肥佔25%~30%,劍葉露尖施孕穗肥佔30%。磷、鉀肥的基追比一般為5∶5,宜在倒3葉期施用高濃度複合肥補充磷、鉀。

五是科學管理,促壯苗成大穗。前期加強溝系配套以提高防澇防漬水平和抗旱能力,中期應用控高防倒劑防止倒伏,後期加強病蟲害防治,並注意施用增粒增重劑,養根保葉,防止高溫逼熟,增粒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