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黑心黑腐病防控技術

菠蘿黑心黑腐病防控技術

針對雷州半島果農種植菠蘿果出現黑心現象,影響品質,同時提高種植戶對菠蘿黑心、黑腐病認識、診斷和防控技能,3月28日,雷州市植保植檢管理站特邀熱科院南亞所張魯斌研究員對菠蘿黑心、黑腐病等菠蘿常見病害進行培訓,並指導、提出相應防控措施,緩解農民當前之憂。雷州市的菠蘿種植大戶代表參加了培訓。

菠蘿是熱帶名果之一,在湛江雷州等地大面積種植,也成為當地農戶的支柱產業。目前商業種植的品種單一,且在菠蘿採後貯藏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困擾該產業發展的問題,比如採後黑心病嚴重,發病率高。發病果喪失商業價值,對果農收益造成極大的影響。面對菠蘿產業存在的問題,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菠蘿專家對菠蘿採後貯運中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湛江雷州開展了菠蘿採後貯運保鮮的的培訓交流上,南亞所採後生理與保鮮研究室主任張魯斌研究員根據多年的研究結果,對菠蘿採後黑心病的預防措施進行了詳細介紹,並於現場果農進行了互動交流,使果農對菠蘿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得到更好的掌握。

菠蘿黑心、黑腐病等防控技術簡介

據張魯斌研究員介紹,為減少採收損失,減輕病菌危害,菠蘿採收時間以早晨露水乾後為宜,陰雨天不宜採收,以免發生果腐病。採收當中應留2cm長的果柄,作為鮮果銷售,可保留果頂冠芽。遠距離運銷,為節省包裝與貯藏費用,還是除去冠芽為好。

菠蘿採後損失主要由病菌引起的病害即黑腐病、褐腐病以及生理性病害黑心病等。

菠蘿黑腐病:黑腐病又稱軟腐病,其病菌可從果實冠芽切口、果皮傷口入侵果肉,或在收穫期從果柄上的切割口入侵果實,或貯運裝卸的損傷傷口處發生感染,感染48小時後即可出現症狀,發病初期,病菌侵染部位產生暗淡或微褐色的水漬病斑,嚴重時,顏色變為灰褐色至黑褐色並流水。防治該病一方面要避免機械損傷,採後防止日晒;另一方面,採收時每割一個菠蘿,割刀應先在消毒液中浸一下,同時,採後用特克多1000ppm浸果5分鐘,對該病防治良好;或將果柄切面浸漬含10%苯甲酸的酒精或農藥抑黴唑也可。

菠蘿黑心病因:菠蘿是一種對低溫敏感的熱帶水果,一般低於6℃便會發生冷害,其中黑心病是菠蘿貯藏過程中的最普遍發生的生理性病害,其主要就是由於果實在生長及貯運過程中遇低溫所致。菠蘿黑心病症狀,發病果果實外部無感病症狀,但剖開後,緊靠中軸的果肉變褐,故又稱內部褐變病。病斑初期呈半透明狀的小水泡,以後顏色變暗,範圍擴大,變幹變黑。發病嚴重時,甚至可使離果皮10mm以內的全部果肉褐果心損壞變黑。秋冬季菠蘿果實在田間受到低溫影響,可誘導該病發生,而夏收菠蘿相對較小發生。同時,發病果實不能完全後熟,果皮顏色變黑變暗,風味差,冠芽萎焉或容易脫落

菠蘿褐腐病:褐腐病過去主要在國外發生,近年來國內如廣州的卡因菠蘿栽培上也發現此病,一般發病率在1%-2%以下,但個別產地高達13%。該病主要危害成熟果,被侵染果實小果外觀與好果無異,但剖視,被害小果變褐色或有黑斑,通常感病組織分散,不集中在果軸及其附近,後期變幹變硬,也不易擴充套件,對此病的防治關鍵要注意防止機械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