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林蛙人工繁殖技術

隨著林蛙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所需林蛙苗種越來越多,單靠移植天然的林蛙受精卵團、蝌蚪已無法滿足養殖的需求。為保證適時提供數量充足、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生長迅速的優良品種,必須採取人工繁殖的方法進行林蛙苗種生產。

養殖林蛙人工繁殖技術

林蛙人工繁殖生產,有許多優越性:一是林蛙苗種純;二是飼養管理方便,可以有計劃,按需要生產苗種,因地制宜放養,使林蛙產品穩定高產;三是就地自繁自養,避免了苗種長途運輸,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四是可為當地及周邊養殖使用者提供親蛙及苗種,促進林蛙養殖業的發展。

所謂林蛙的人工繁殖,目前係指人工的方法,促使雌、雄親蛙,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達到性成熟,且能發情、抱對、交配、繁殖,從而獲得受精卵,並給予一定的人為條件,使愛精卵發育,孵化出苗。因此,林蛙人工繁殖,包括親蛙選擇、運輸、強化培育、催情、產卵、受精卵孵化等一系列過程。

一、親蛙選擇林蛙苗種質量的好壞,幼、成蛙生長速度的快慢,以及人工繁殖中產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的高低,除人的技術和環境因素外,還取決於親蛙質量的優劣。因此,親蛙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必須認真對待。

(一)親蛙選擇標準

1、年齡無論是選捕天然野生的親蛙,還是從養殖戶購買的親蛙,或是從自養的後備親蛙中選留親蛙,都應選擇3~4齡,超過6齡的蛙,不宜作親蛙。

2、個體規格雌蛙體長7.5釐米以上、體重50克以上;雄蛙體長6釐米以上、體重40克以上。

3、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溼潤,分泌物多;無病、無傷,無畸形,外形完整,活力旺盛;品質優良,具有典型林蛙特徵的個體。

(二)雌、雄蛙鑑別與性比

1、雌、雄蛙鑑別正確鑑定林蛙的性別,在親蛙的選擇和實際生產中是十分重要的。除根據林蛙內部結構和生物學特性的差異進行雌、雄鑑別外,林蛙雌、雄外形的區別主要在前肢指上,前肢指上有瘤壯突起(婚墊)者為雄性,無瘤狀突起者為雌性。

2、雌、雄蛙性比配組雌、雄蛙的性的比配組以1:1為宜,雄蛙的比例不宜過大,過大則出現多雄爭一雌現象,影響抱對和排卵及受精,同時也增加了投喂飼料的數量和產生活動空間的競爭,增加養殖成本。

(三)選擇親蛙時間

親蛙的選擇工作,最好在每年的初春,林蛙抱對產卵之前一個月左右進行。此時,林蛙剛剛結束冬眠,天氣涼爽,林蛙的生理活動較弱,新陳代謝水平較低,便於運輸,成活率高。而且親蛙運抵養殖地後,經短期飼養和強化培育,即可進入繁殖。

也可在晚秋時,林蛙即將進入冬眠之前,進行親蛙的選擇工作。但運抵養殖地後,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的暫養和漫長的越冬冬眠期,增加了飼養管理的工作量,而且在越冬期間,林蛙對外界環境和溫度等的變化及對疾病的抵抗力等都較低,往往存在著部分夭折的危險。

在溫度較高的5~10月,不宜進行親蛙的選擇和長途運輸,此期間林蛙生理活動較旺盛,新陳代謝水平也較高,活動能力強,容易碰撞致死,而且由於氣溫高,經長途運輸易產生各種疾病而導致死亡。二、親蛙運輸由於林蛙的幼、成蛙是用肺呼吸,因此,在運輸時可不必象運輸受精卵團和蝌蚪那樣浸泡在水中,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溼度,保證透氣良好,保持較涼爽的溫度即可成功地運輸。

(一)運輸工具

採用木製、鐵製、塑料制、紙製的桶或箱均可,內側襯以光滑柔軟的塑料薄膜或布等,桶或箱的側面和上面要鑽多個通氣孔洞,注意內襯物不要將通氣孔洞堵塞。桶或箱的底部要墊放較厚且浸足了水的海綿泡沫、水草或棉、布等,以保持溼度和減輕運輸過程中的震動。

由於親蛙個體較大,活動力也強,為避免碰撞和擁擠疊壓致死,最好將動具內分隔成若干個小室,每一室內放2~4只林蛙。幼、成蛙的彈跳能力強,為防止運輸途中跳出逃跑,裝完箱後,要用溼布或密眼網片封好上口。

(二)運輸方法

1、運輸前停食在親蛙裝箱(桶)啟運之前的2~3天,要停食,不要投喂餌料,以免運輸途中排出糞便造成運具內環境汙染,同時可減輕其新陳代謝強度和活動強度,以利運輸和提高運輸中的成活率。

2、運輸密度運輸密度可按每平方米運具內面積裝200~300只,裝箱之前,要將蛙體洗乾淨。

三、親蛙的強化培育

培育出一定數量的成熟度好、繁殖力高、體質健壯的優質親蛙,是林蛙養殖中人工繁殖的決定性物質基礎和生產成敗的關鍵。因此,必須對親蛙進行科學飼養,精心培育,從而達到成熟早、成熟率高和產卵量多的目的。

(一)親蛙培育池

親蛙培育地,是集親蛙飼養、發育抱對、產卵繁殖於一體的活動場所,故亦稱產卵池。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親蛙的性腺發育。因此,面積不宜過小,每個池的面積以20~30平方米為宜,視生產規模可建一個或若干個。為便於飼養管理,便於飼養管理,便於觀察抱對產卵和收集受精卵團等,面積較大的池,可建成寬度為4~5米,長度為任意的窄長方形池子,其環境儘可能地接近自然狀態。四周或中間要留有佔水面積1/3的陸地,陸地上可栽種花草或農作物等作為隱蔽物。池水的深度不必一致,可有深、有淺,從10釐米到40釐米為宜。其中10釐米左右的“淺水”面積和40釐米左右的“深水”面積各佔一半為好。如果條件有保證,能維持池水的清新和溫度穩定,池水均為10釐米左右的“淺水”也可。

池水中可移植一些水稗、水蔥、眼子菜、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滿足林蛙產卵繁殖的環境條件,同時又可淨化水質。池子的四周要建有防止親蛙逃逸的防逃障,共高度為1米以上,防逃障要垂直於地面或稍向內傾斜。其材料可就地取材,用磚牆、土牆、竹木障、鐵網、塑料布等均可。

(二)親蛙放養

親蛙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3對,雌、雄蛙比例為1:1。如果生產規模較大,親蛙放養數量多,雄蛙比例可適當少些,以防止雄蛙過多為爭奪雌蛙而產生爭鬥,影響抱對產卵。

(三)培育管理

親蛙營養狀況的好壞,不僅直接關係到懷卵量和成熟度,而且對受精率、孵化率乃至蝌蚪的成活率及幼蛙的生長等都有潛在的影響。因此,投喂親蛙的飼料要求營養豐富而全面,飼料品種不可單一,儘可能多喂些動物性活餌。親蛙在孕育卵期間,對營養的需求量較高,攝食量大,每日投飼量應占其體重的10%左右,其中動物性餌料要佔總投飼量的50%~60%為好。每天投喂2次,於早晨天剛亮時和下午日落之前,氣溫較涼爽時投喂。

在親蛙發情期間及而後的抱對期間,其攝食量明顯減少,產完卵後,則進入生殖休眠狀態,而完全停止攝食。此期間,要適當減少投餌或停止攝餌,以免費飼料。生殖休眠過後,親蛙攝食恢復正常,此時要及時投餌,仍需保證飼料的質量和數量,以利於蛙產後體能的恢復,為下一次的繁殖打好基礎。

在親蛙飼養管理過程中,要注意調節水溫、水質、水位,適時、經常地注入和更換池水,每週換水至少2次,水溫保持在18~24攝氏度範圍內,不可忽冷忽熱。要隨時做好防病、除害等工作。

四、人工催產

在自然條件下,達到性成熟的雌、雄蛙個體,一到繁殖季節,就開始抱對產卵繁殖。但由於親蛙的成熟度不一,加之氣候、環境因素等影響,其抱對產卵的時間則有先有後。因此,不但繁殖時間拖延很長,而且孵化出的蝌蚪規格也參差不齊。

為了使親蛙能夠集中抱對產卵,縮短繁殖時間,獲得規格整齊的苗種,有必要對親蛙進行人工催產。

(一)親蛙成熟度的鑑別

成熟良好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軟,對雄蛙發情的鳴叫有明顯的反應,並回以低沉的呼應叫聲,願意接近並依戀雄蛙,且喜歡與之在水面聚群追逐嬉戲,不拒絕雄蛙的擁抱。這樣的雌蛙,即使不施以人工催產,也能很順利地產卵。

成熟度較差的雌蛙,腹部膨大程度較小,彈性差,對雄蛙不感興趣,對雄蛙的發情鳴叫無反應,躲避雄蛙的接近,喜單獨活動,拒絕雄蛙的擁抱。對這部分親蛙,必須施以人工催產,才能達到與成熟良好的親蛙同期產卵的目的。

(二)催情藥物

目前使用的催情藥物,主要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及林蛙腦垂體等三種。前兩種藥物有商品出售,而林蛙腦垂體需使用者自己摘取製備,製備方法為:

1、摘取腦垂體取活的成體林蛙(非同種亦可)若干,用剪刀從兩側嘴角剪開至鼓膜後,然後在鼓膜後橫著將頭剪下;把口腔上頜的面板向前翻起,露出頭骨,用剪刀從每側枕骨大孔向眼前方各斜剪一刀;將剪成的三角形骨片向前翻折提起,露出腦的腹面;在腦的視神經交叉處可見到一埋於淋巴組織內的粉紅色小體――腦垂體,用尖鑷子撥離垂體周圍的結締組織,將腦垂體取出。

取出的腦垂體可鮮用,也可用丙酮或無水酒精浸泡脫水脫脂後,乾燥存放備用,乾燥存放的腦垂體,可儲存1~2年時間。

2、製備藥液把鮮腦垂體或乾燥儲存的腦垂體,在經過消毒處理的研硒內研細成末或粉狀,然後加入適量0.65%的生理鹽水製成懸液,沉澱後取其上層清液使用。

(三)催情藥劑量

催情藥物主要用於雌蛙,因雄蛙較雌蛙提前一週左右進入發情期,一般不需要注射藥物來促進精子的生成和成熟,但為了促進其發情強度,也可酌情給雄蛙注射相當於雌蛙一半的藥量。

上述三種藥物,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一般混合使用效果會更好些。

單獨使用時,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為30微克/千克體重;絨毛膜促性激素(HCG)為1200國際單位/千克體重;林蛙腦垂體為15~20個/千克體重.

由於林蛙體軀較小,注入體內催情藥水的體種不能太多,所以,催情藥物的濃度要配高一些,每隻親蛙注入體內催情藥水的體積以0.5毫升左右為宜。

(四)注射方法與效應時間

1、注射方法採用臀部肌肉注射或腹部皮下注射。一般只需注射一次。臀部肌肉注射時,以45度角刺入,進針深度1.5釐米左右。腹部皮下注射時,用鑷子夾起肚皮,以水平方向刺入,進針深度2釐米左右。

2、注射操作催產注射時最好兩人配合操作,一人用雙手握住蛙體,一人以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拿消毒棉球輕抵注射部位,退針時,左手用棉球輕輕按揉針孔,防止藥水外溢。

3、效應時間將注射催情藥物的親蛙,按1:1性比放入產卵池內。在適宜水溫下,催產後的效應時間約為40~48小時,雌、雄親蛙即開始抱對,繼而排卵、排精,完成受精過程。如果超過48小時,仍無抱對現象,則需做第二次催情,第二次催情的藥劑用量為第一次的1/2。

4、注射後注意保持環境安靜採用人工催產、自然產卵受精的方法,可獲得理想的人工繁殖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親蛙發情抱對時,應保持環境的安靜,否則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雄蛙就會產生僵直現象,需數分鐘才能恢復過來。因此,要嚴禁人為驚嚇,以免影響產卵和受精率。

五、人工孵化

在自然條件下,野生林蛙的受精卵,由於受天敵的危害和環境及氣候等條件的影響,孵化往往很低。而人工孵化,則是在專用的孵化池中進行,避免了各種不利條件的危害和影響,大大地提高了孵化率。

(一)孵化池

為了能把不同時期產的卵分池孵化,避免因不同時期的卵同池孵化而產生蝌蚪規格參差不齊的現象,孵化池可多建幾個,數量依親蛙數量而定。面積不必太大,一般2~3平方米即可,水深20~30釐米。為保證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池水應能保持一定的交換量,但水流不能太大,不可衝動卵團。進出水口都要用篩絹罩上,防止有害昆蟲、劍水蚤等充入和受精卵或蝌蚪隨水流出。

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不建孵化池,在大水面中用網箱孵化。網箱面積1平方米左右,箱深40釐米,採用40目聚乙烯網片固定在框架上製成。孵化時將網箱固定架設在水面上,網箱底部入水深度15釐米左右,精心看護孵化即可。

(二)孵化管理

1、投放同一批受精卵受精卵團經充分吸水膨脹後,就可以移入孵化池內孵化。同一池內,要投放同一天產出的卵。

2、孵化密度每平方米可投放受精卵團10~15團,約8000~15000粒卵。

3、水質、水溫控制池水要保持微流動和交換,水溫保持在18~24攝氏度,切勿超過27攝氏度,否則胚胎或蝌蚪就會被燙死。如果是靜水孵化,應每隔6小時更換掉1/4的老水,新注入的水與原池中水的溫差,不要超過2攝氏度。

4、送卵操作要輕快在從產卵池向孵化池移送受精卵團時,操作要輕快,不可將受精卵團弄散或將卵團上、下面弄顛倒,否則容易降低孵化率甚至導致胚胎死亡。

5、做好孵化記錄要認真記錄溫度、水深、入孵時間、入孵卵數、受精率、孵化率、孵出時間等,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總結經驗教訓。

(三)胚胎髮育與變態過程

1、胚胎髮育據馬常夫等觀察結果,卵受精後約10~17小時開始分裂(但在水溫低的條件下,2~3天才開始分裂),卵受精的第2天,即進入原腸早期,最初形成背脣,出現新月形小溝。第3天進入原腸胚中期,側脣出現,原口內卷,背脣和側脣合成半圓弧形。第4天原口內脣向內卷,原口變小,為卵黃栓所堵塞,過渡到原腸胚晚期。第5天出現神經板,以後神經板邊緣升起形成褶,中央向內凹,形成神經溝,溝寬約1毫米,胚體長2.4毫米.第5天半神經褶癒合,形成神經管,口吸盤出現,呈裂縫狀,鰓亦出現.第6天至第6天半,出現尾芽,長度為胚體長的1/8~1/9,胚體長為2.8毫米。第7天可見外鰓原基,尾長為全長的1/3,胚胎長6.5毫米。此時胚胎脫離卵膠膜,吸附於卵膠膜或水草等物體上。第8天外鰓分出短指狀的枝,體長為7.5毫米,尾長為體長的1/2。第9天外鰓生成線狀。10天左右蝌蚪口已張開。發育至第12天,體長11毫米,尾長6毫米,腹部短而圓,尾扁而寬,消化管變成彎曲狀。第13天鰓蓋生成,外鰓消失,體長14毫米,尾長8毫米,消化管迂迴彎曲。自此,胚胎髮育基本完成,下一步進入發育完善階段

2、變態過程自受精卵發育至第31天,開始出現後肢,體長36毫米,尾長25毫米,消化管異常發達。第35天出現前肢,體短縮為34毫米,尾長21毫米,消化管開始緊縮變小,口內角質板消失。第37天,體長縮短至15毫米,尾縮短至1毫米。此時幼蛙登陸。第38天,尾部全部消失,至此完全變態為幼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