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晚疫病怎樣防治

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和玉米。馬鈴薯又稱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塊莖。與小麥、玉米、稻穀、高粱併成為世界五大作物。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祕魯南部地區。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2015年,中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 、玉米外的又一主糧。

馬鈴薯晚疫病怎樣防治

馬鈴薯晚疫病是什麼?

馬鈴薯晚疫病歷年來都有不同程度發生,嚴重影響馬鈴薯品質與產量及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進行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顯得極為重要。馬鈴薯晚疫病又稱疫病,是發生普遍而嚴重的流行性病害。凡馬鈴薯種植的地區均有發生,不抗病的品種在晚疫病流行時,田間產量損失可達20%~50%,窖藏損失輕者5%~10%,重者在30%以上。晚疫病不但危害馬鈴薯,還可對番茄、辣椒、茄子等造成危害。  

馬鈴薯晚疫病的病害症狀 

馬鈴薯植株葉、葉柄、莖及塊莖均能被侵染受害。葉片發病初期,葉尖或葉緣出現暗綠色水漬狀斑點,天氣潮溼時,病斑迅速擴大,邊緣生出一圈白色稀疏的黴輪,葉背尤為明顯。嚴重時病斑擴充套件到主脈和葉柄,致使葉片萎蔫下垂。氣候乾燥時,病斑乾枯變褐。莖部受害,初呈稍凹陷的條斑,氣候潮溼時,表面也產生白黴。塊莖受害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規則形病斑,稍下陷,下層薯肉變為褐色。土壤乾燥時,病部發硬於縮,潮溼時也可長出白黴。 

馬鈴薯晚疫病主要為害葉、莖和塊莖。發病後葉部病斑面積和數量增長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馬鈴薯成片早期死亡,並引起塊莖腐爛,嚴重影響產量。今年我縣秋馬鈴薯種植面積大,普遍長勢良好,結合師宗歷年進入秋季陰雨連綿,低溫多溼,晝夜溫差大的實際,容易發生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1、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晚疫病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馬鈴薯不同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別,因為馬鈴薯晚疫病菌容易發生變異,垂直抗病品種裁培幾年後,容易喪失其抗病性,所以應選用具有多基因的抗病品種或水平抗病性種。    

2、建立無病留種田,消滅初侵染源:由於帶病種薯是唯一的初侵染源,建立無病留種地,可以極大的減少初侵染源,從而有效的防止晚疫病的發生。留種地應採取更為嚴格的防治措施。有條件的地方,留種地應與大田相距2.5km以上,以便減少病原菌傳染的機會。此外,挑選無病種薯也可以減少初侵染源,而藥劑浸種可以殺死種薯內部病菌,推遲晚疫病發生20天,降低病情指數約50%,100kg芽塊用25%甲霜靈100g,加少量水浸沾或噴施。 

3、加強田間管理:1):整地、選地勢高,排水良好種植,採取中耕管理培土、清除煙根、開溝排水等措施,增施鉀肥,提高抗病性。2):播種前精選種薯,淘汰帶菌薯塊,可減少田間中心病株的數量。在馬鈴薯生長後期培土可減少遊動孢子囊侵染薯塊機會。在病害流行年份,適當提早剎秧,2周後再收穫,可避免薯塊與病株接觸機會,降低薯懷帶菌率。    

4、藥劑防治:在晚疫病發生的初期,要及時發現清除病株,並對中心病株周圍30—50米 範圍內的植株,噴灑化學藥劑,以後視情況每隔7-10天噴藥一次,一般噴2-3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藥品可選擇58%甲霜靈錳鋅、64%防毒礬、大生M-45、72%杜邦克露、69%安克錳鋅等。為了減少農藥抗藥性的產生,最好多種藥劑交替使用。 

總言而之,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危害嚴重,我縣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要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對其進行防治。要作到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輔助,多種防治措施綜合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