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土豆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和玉米。土豆又稱地蛋、馬鈴薯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塊莖。與小麥、玉米、稻穀、高粱併成為世界五大作物。土豆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祕魯南部地區。土豆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中國是世界土豆總產最多的國家。

土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土豆的形態特徵:

草本,地下莖塊狀,扁圓形或高15-80釐米,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10釐米,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紫色和黑色,薯肉為白、淡黃、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鬚根系。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相等的羽狀複葉。

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20釐米;葉柄長約2.5-5釐米;小葉,6-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釐米,寬達3.2釐米,最小者長寬均不及1釐米,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8,毫米。傘房花序頂生,後側生,花白色或藍紫色;萼鐘形,直徑約1釐米,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花冠輻狀,直徑約2.5-3釐米,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2毫米,冠簷長約1.5釐米,裂片5,三角形,長約5毫米;雄蕊長約6毫米,花葯長為花絲長度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毫米,柱頭頭狀。馬鈴薯圓球狀,光滑,綠或紫褐色,直徑約1.5釐米。種子腎形,黃色。花期夏季。

土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地膜土豆大部分生育期處於冬閒階段,管理簡單,特別適合農區作為冬季農業開發專案與其它作物開展間作套種。

一、冬前深耕整地,早施有機肥作基肥。

選擇適宜土豆生長的砂壤地,在晚稻或棉花收穫後深耕2-3次,1月上中旬結合深耕每畝施腐熟廄肥或灰渣2000-3000kg作基肥,促進土壤熟化和疏鬆。1月底2月初包溝1-1.2m做畦(溝寬30cm左右),在畦中央開溝後每畝溝施三元複合肥40kg做底肥。

二、先用良種,精細催芽。

地膜土豆宜選擇鄂馬鈴薯一號、川芋早、南中552等早中熟品種,避免高溫結薯。播前15-20天將種薯切塊(50g/粒以上)後或整薯(20-30g/粒)催芽,用1-2mg/L赤黴素溶液浸種5-10分鐘,切塊種薯浸種濃度宜低、時間宜短。赤黴素處理後用溼河砂或溼稻草覆蓋,置於大棚內催芽,保證溫度在18-20℃,空氣溼度70%左右,10天后即可出芽,芽長1cm時讓種薯見光,促薯芽綠化粗壯。

三、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播種前距畦兩邊20cm處各起一高壟,壟高30cm,然後在壟面開10cm淺溝,將發芽的種薯在溝內擺播,株距20cm,每畝播種7000穴左右,用種150-200kg,播後用細土蓋嚴,再用1m寬微膜覆蓋畦面,四周壓實。地膜土豆播種時溫度尚低,以長根為主,芽生長很慢。3月初土豆相繼出苗,需及時破膜放苗。

四、追肥與培土。

土豆出苗後應視苗情用稀人糞尿施1-2次提苗,4月中旬進入發棵期,需重追一次催薯肥,每畝用人糞尿2000kg加複合肥10kg澆窩,或在株間打洞埋肥。地膜土豆一般不缺水,但結薯期(4月中旬-5月中旬)乾旱需引水串溝,水位不超過溝深的一半。發棵期應特別重視培土,一方面可壓除膜內雜草,另一方面促進土豆形成較多的匍匐枝,避免匍匐枝伸出土外變為地上枝,或避免土豆見光變綠,對增產有重要作用。

五、及時採收。

5月中下旬可根據市場和後茬情況靈活掌握採收期,採收時拾大留小,分批收穫。

六、兩種間套模式

1、土豆+西瓜+晚稻:土豆按1-1.2m做畦,播種時每播3畦留一空畦作西瓜預留行;4月初西瓜育苗,4月下旬按0.5株距將西瓜移栽於空畦兩邊,一畦兩行,土豆收穫後在空畦中間抽溝,兩寬行西瓜之間並畦,形成4-4.5m的寬畦,瓜蔓對爬,每畝栽西瓜550株;7月中旬西瓜收穫後栽晚稻。

2、土豆+雜交棉:土豆播種時包溝2m做畦,畦面寬1.7m,畦兩側各播一行土豆;雜交棉4月初育苗,4月下旬至5月初移栽兩行棉花於畦中央,窄行行距0.8m,寬行行距1.2m,株距0.4m,土豆收穫後在畦中間兩窄行棉花之間抽溝,形成新的畦溝和畦面,使兩寬行棉花形成一畦,兩窄行棉花分列畦溝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