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大蔥主要病蟲害發生及無公害防治技術

河西走廊大蔥主要病蟲害發生及無公害防治技術

在大蔥生產中由於忽視病蟲害防治,防治技術落後,致使大蔥病蟲害發生及危害日趨嚴重,成為大蔥生產的制約因素之一。1999年以來,經過田間調查和試驗示範,查清了河西走廊大蔥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發生特點,總結出無公害防治技術,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大蔥主要病蟲種類及發生特點

1.大蔥霜黴病:主要為害葉及花梗。葉片病斑呈卵形或長圓形,淡黃色,稍凹陷,邊緣不明顯。潮溼時,病斑表面長出白色黴層。乾燥時,病斑變為枯斑。葉片中下部被害,則上部葉片下垂乾枯,嚴重時,植株發黃枯死。花梗被害,病斑與葉片相同,容易從病斑處折斷而枯死。

大蔥霜黴病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絲潛伏在鱗莖及側生苗中越冬,種子也可帶菌。卵孢子越冬後,藉助雨水反濺至附近葉片上萌發,產生芽管從氣孔侵入。潛伏的菌絲越冬後直接侵染植株。病斑上產生大量孢子囊,藉助氣流、雨水、昆蟲傳播,進行再侵染。一般白天溫暖、夜晚涼溼、多雨多露天氣有利於發病。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土壤粘溼、密度過大、大水漫灌、重茬地塊發病明顯加重。

2.大蔥紫斑病:病斑多從葉尖和花梗中部開始發生,初為黃綠色,稍凹陷,中央微紫色。擴大後呈紡錘形,淡褐色到紫褐色。溼度大時,周圍常見黃色暈圈,並長出深褐色或黑灰色並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的粉黴狀物,病部繼續擴大,致全葉變黃枯死或折斷。種株花梗發病率高,致種子皺縮不能成熟。

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種苗上越冬,第二年發病後,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經氣孔、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發病適溫為23--27℃,低於10℃一般不發病。在溫暖多溼或陰雨多溼的年份發病較重。沙質土、旱地、重茬地、缺肥、管理粗放、生長勢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病。

3.大蔥病毒病:大蔥病毒病又稱蔥萎縮病。發病後,葉片上出現黃綠相間的花斑或長短不一的黃色條斑,葉面凹凸不平,葉尖逐漸黃花,蔥管扭曲變細呈波狀,蠟質減少,葉下垂變黃,植株矮化或萎縮,病毒在病株或鱗莖內越冬,種子也可帶毒。複種一般在8月中旬開始發病,9月份達發病高峰,主要由蚜蟲傳毒,農事操作中的接觸和摩擦也可傳病。苗期高溫乾旱,有翅蚜數量大,連片種植則發病較重。

4.大蔥灰黴病: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白色至灰褐色斑點,擴大後呈橢圓形,病斑一般由葉尖向下發展,逐漸連成片,使蔥葉捲曲枯死。溼度大時,表面生有大量灰黴。

病菌以菌絲體、菌核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或鱗莖借風、雨、灌溉水傳播蔓延。病菌喜低溫高溼,在氣溫15--30℃、空氣相對溼度在75%以上時,發病較重。

5.蔥蛆:又名蔥蠅、蒜蠅。幼蟲在土內群集危害鱗莖,引起腐爛,造成葉片枯黃、萎蔫、缺苗斷壟、成片死亡。該蟲在河西走廊每年發生3--4代,以蛹在土壤或糞肥中越冬。6--7月份成蟲盛發,卵成堆產在蔥葉、鱗莖和周圍1--5cm深的表土中。卵期一般5--7天,孵化的幼蟲很快鑽入鱗莖內危害。幼蟲期15天左右,老熟幼蟲在被害植株周圍的土中化蛹。

6.大蔥潛葉蠅:以幼蟲在葉部組織內蛀食成隧道,呈曲線狀或亂麻狀影響作物生長。該蟲成蟲活潑,常飛翔於蔥株間或棲息於葉筒端,幼蟲可在葉組織中的隧道內自由進退,並在葉筒內外遷移,一般在7--8月份盛發,危害嚴重,致使蔥株枯萎。

二、無公害防治技術

1.選用抗(耐)病品種:通過品種對比試驗表明,掖輻1號大蔥對霜黴病和紫斑病均表現出一定的抗(耐)性,其次是中華巨蔥。

2.選用無病種子,進行種子處理:在無病田塊或無病植株上留種,防止種子帶菌(毒),必要時在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可用50℃溫水浸種30分種,再浸入冷水中撈出晾乾,或用40%甲醛300倍液浸種3小時,浸後用清水及時洗淨,撈出晾乾即可播種。

3.輪作倒茬:實行與非蔥蒜類作物2年以上的輪作倒茬,可明顯減輕病蟲的危害。

4.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特別是在大蔥生長季節,一旦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避免田間傳播。在大蔥收穫後,應及時清潔田園,將病殘體清除田間,並燒燬或深埋。

5.及時收穫、低溫收藏,防止病蟲害在貯藏期繼續蔓延:大蔥收穫不宜過早,應在封凍前進行,日平均氣溫下降至5--10℃時,地上部生長明顯停止時進行。收穫和貯藏過程應儘量減少機械損傷。

6.藥劑防治:大蔥霜黴病和紫斑病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75%百茵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和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可起到預防和保護作用。發病後用72.2%普力克水劑、40%乙磷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50%甲霜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噴灑1次,可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