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植被形態特徵及特性

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主要分佈在亞洲東部、歐洲、北美洲等北半球溫帶地區。全球已發現有百多個品種,中國是其最主要的起源地,原產五十多種,是百合屬植物自然分佈中心。近年有不少經過人工雜交而產生的新品種,如亞洲百合、麝香百合、香水百合等。百合的主要應用價值在於觀賞,有些品種可作為蔬菜食用和藥用。藥用百合主要來源於栽培,主產於湖南、四川、河南、江蘇、浙江,全國各地均有種植,少部分為野生資源。

百合花植被形態特徵及特性

一、植被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株高70-150釐米。鱗莖球形,淡白色,先端常開放如蓮座狀,由多數肉質肥厚、卵匙形的鱗片聚合而成。 根分為肉質根和纖維狀根兩類。肉質根稱為“下盤根”,多達幾十條,分佈在45-50CM深的土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隔年不枯死。纖維狀根稱“上盤根”,“不定根”,發生較遲,在地上莖抽生15天左右、苗高10CM以上時開始發生。形狀纖細,數目多達180條,分佈在土壤表層,有固定和支援地上莖的作用,亦有吸收養分的作用。每年與莖幹同時枯死。有鱗莖和地上莖之分。莖直立,圓柱形,常有紫色斑點,無毛,綠色。有的品種(如卷丹、沙紫百合)在地上莖的腋葉間能產生“珠芽”;有的在莖入土部分,莖節上可長出“籽球”。珠芽和籽球均可用來繁殖。葉片總數可多於100張,互生,無柄,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全緣,葉脈弧形。有些品種的葉片直接插在土中,少數還會形成小鱗莖,併發育成新個體。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單生於莖頂。蒴果長卵圓形,具鈍稜。種子多數,卵形,扁平。6月上旬現蕾,7月上旬始花,7月中旬盛花,7月下旬終花,果期7-10月。

二、百合的特性

(一)、百合的植物學特性

每年秋天地上部枯死,地下鱗莖在土中冬眠越冬。鱗莖為無被鱗莖,是一種變態莖。它的根系分為上盤根和下盤根。上盤根又叫纖維狀根,分佈在土壤表層,具有固定和支援地上莖,吸收養分等功能。下盤根粗壯,分佈在30-60釐米土層,吸收養分能力較深,隔年不枯死,有吸收深部水分養分,抗旱的功能。大百合的無被鱗莖是養分的貯存器官,能宿根越冬越夏,能連續生長多年。分為母鱗莖、子鱗莖兩類。地上莖分為伸長莖和變態莖,由母鱗莖的頂芽生長出地面而成。一般驚蟄到春分出苗,立夏前後停止生長,高可達50-250釐米,不分枝。有的百合在地上莖的葉腋間,產生紫色的圓球狀珠芽或稱百合籽,有的著生於地上莖入土部分,可培育1年後做種。有好多種百合可以產生"珠芽"。

百合的生長點形成後,通過鱗瓣分化階段、頂分化階段、花芽分化階段,後頂芽出土形成地上莖,形成葉片最多可達200片,有的可達上千片。有的葉片和莖棵扦插土中能形成小鱗莖。

百合的葉片大部分象柳葉、竹葉,有的象蘭草狀,一般開花後地下開始形成新鱗莖,每球由1-6個組成,有的更多。鱗片是一種變態葉,基生葉能形成小鱗莖,可做種。

百合的花形有喇叭形、鐘形,有的卷有的形長。除個別變異的外,一般都是6片花瓣,據試驗,變異株的花瓣下一代開花後一般還是6片。花期4-9月。有的百合結實,有的不結實。單果有種子200多粒,一般百合很少結實。

(二)、百合的生物學特性

百合經接種越冬期、幼苗期、珠芽期、現蕾開花期、成熟收穫期5個生育期完成生長髮育。有的百合能耐零下幾十度的低溫,有的差一些,早春平均溫度達8攝氏度以上時頂芽開始活動(12-15攝氏度出土),地上莖在15-25攝氏度時生長最快。氣溫高於30攝氏度受影響,33攝氏度受抑制,連續高於35攝氏度莖葉枯黃,地下球莖進入休眠期,據沂水百合中心試驗,地下部份仍在緩慢生長。

百合喜半蔭,對光照要求因品種而異,一般增加光照提早開花,減少光照推遲開花,品種不同對光照的耐受強度不同。

百合對水分的要求也因品種不同而不同,大百合對空氣溼度反應不敏感,可以在南方空氣溼潤和北方空氣乾燥的條件下均能正常生長髮育,苗期髮根期須要溼潤,開花後無特殊情況基本不再澆水。百合種植地不能存水,粘土地更不能存水,澆水不能漫頂以防板結,造成缺氧,並且一定要通風。

百合是比較耐肥的,很喜歡有機質,吸收養份的能力很強,吸收最多的是氮、磷、鉀,其次為鈣、鎂、硫、鐵、硼、錳、鋅、鉬等。生長早期需氮最多,中後期需磷、鉀也很多。在石灰質土壤上種植應注意補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