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採取多元化的方法解決 引進進口豬肉 大豆的依賴

中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引進白豬,當時人民生活困苦,吃飯都成問題,別說養豬吃肉了,即使過年過節吃點豬肉還得靠肉票買。到了80年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農民開始零散養殖以當地品種為主的土豬、黑豬。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豬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個體養豬出欄慢、數量少,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上世紀末越來越多的養殖專業戶、規模化養豬廠興起,本地豬生長週期長,出瘦肉率低,在養殖成本上沒有優勢,慢慢被引進來的出欄快、瘦肉率高的白豬替代。

據統計1990年中國人均消費豬肉為20公斤,預計到2020年人均佔有量將達到45公斤。目前中國豬肉消費量佔世界的52%,人均消費水平是其它國家的4.6倍。豬肉消費持續的增長,就要保證足夠的生豬存欄量,中國生豬存欄量始終在4.1-4.4億頭區間波動。

生豬養殖以飼料為主,而飼料的主要原料來源為豆粕和玉米。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僅為700多萬公傾,年產量1250萬噸左右,這與中國對豆粕的需求相差甚遠。根據中國海洋總署資料,2016年前11個月中國進口了7424萬噸大豆,這些大豆中80%以上的加工品都是豆粕。一頭100公斤的生豬出欄,需要40公斤大豆,僅生豬養殖一項中國每年需求大豆4000萬噸。如果生豬消費的大豆靠我們自己種植,這需要3億畝耕地,佔我國耕地面積的1/6。這對於13億多人的大國來說,顯然是不可能的。

雖然中國已經成為生豬養殖大國,但每年仍將有100多萬噸的缺口,整體上看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由於歐美豬肉有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進口豬肉受中國屠宰企業、加工企業青睞。據瞭解,當中國生豬價格在8.5元/斤時,美國的生豬價格為2.5元/斤。

美國農業部的報告顯示,美國2007年到2012年6年的時間裡生豬養殖場數量銳減了29%,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逐年上升,事實可以證明規模化養殖生產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再者,美國為農業大國,耕地佔世界第一,美國實施機械化、規模化種植,大豆、玉米的生產成本低廉。而中國需要進口大豆保障養殖市場,加上中國生豬養殖規模小,成本高,在一定時期內,中國豬肉價格無法與美國媲美。

近年來,國內已經意識到過多依賴進口大豆、豬肉補充內需的嚴重性,正在採取多元化的解決辦法。

中國市場採取多元化的方法解決 引進進口豬肉 大豆的依賴

調整種植結構、增加大豆種植補貼

今年,農業部下發《農業部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了2016年-2020年黃金大豆五年發展目標,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力爭到2020年達到1.4億畝,通過耕種技術提高大豆的單產和品質。未來五年,大豆種植被國家列為種植的黃金產業,國家整合35億資金補貼大豆種植,農民玉米改種大豆可能得到100-150元/畝的補貼資金。

大豆、豬肉進口渠道多元化

雙12期間,一列運載著德國豬肉的列車悄悄抵蓉,這車豬肉共計21.9噸。看到這則訊息,有些人說進口美國豬肉也就算了,現在連歐洲肉也在搶我們的市場。從長遠利益考慮,國內打通鐵路運輸方式從歐亞採購豬肉,是一種多渠道的表現。

近三年的時間裡,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超過6000萬噸,這相當於中國5年的大豆產量。不過,依賴美國進口大豆的局面將會在未來幾年削弱。據悉,巴西大豆的產量已超過億噸,雙方就大豆貿易展開合作,巴西大豆的加入,足以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另外,中國也在尋求更多的大豆供應國,阿根廷、烏克蘭等國看中了中國市場大豆的需求,紛紛與中國合作,其本土也開始擴大大豆種植面積。

資料顯示中國在消減對美國進口大豆的依賴

豬肉消費趨於理性,增速放緩

據統計,中國有4600萬成人“肥胖”,3億人“超重”。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的不合理,讓中國成世界第二大肥胖國,人數僅次於美國。近年來,國人在飲食上發生著的微妙的變化,更加註重身體健康,飲食搭配趨於合理。飲食的理性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緩對豬肉的消費。

中國養殖業及食用油對大豆的需求已經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雖然中國一直在採取措施解決這一問題,但在未來幾年內依賴進口的局面不會改變。

2016年9月,美國就中國小麥、玉米等農產品採取的相關支援政策提起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指稱中國政府對上述農產品實施的國內支援政策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相關承諾不符,並違反《農業協定》等相關世貿組織規則。美國用意已經很明顯,試圖通過價格優勢擾亂中國農產品市場。

中國對農業的政策補貼顯然不會被取消,而是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以應對國際市場。另外中國尋求多方面的農產品進口渠道也會打破依賴美國進口農產品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