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的種植技術

摘要:耕作與整地: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結合增施有機肥料,根據不同複種形式進行整地,通過乾溼交替,水旱輪作,促進土壤熟化。少耕與免耕:保持良好土壤結構與水分,免耕未打亂土層。

小麥的種植技術

小麥的種植技術

一、耕作與整地

耕作整地可以使土碎地平,耕層鬆軟,乾溼適宜,促進小麥苗全苗壯,保證地上部與地下部協調生長,所以是創造高產土壤條件的重要環節。具體方法,因旱地、水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旱地小麥的整地要立足於逐年加深耕層,在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結合增施有機肥料,根據不同複種形式進行整地,如棉花、甘薯等,收穫時間緊迫,如果是用常規之法,勢必會貽誤播期,這是西南區小麥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高粱、春玉米、菸草等,收穫時應首先淺耕滅茬,然後深翻炕土,使殘茬腐爛並接納秋雨,雨後淺耙,減少蒸發。

(2)稻麥複種的麥田整地由於稻田長期浸水,通透性較差,土壤板結,所以要通過乾溼交替,水旱輪作,促進土壤熟化,前作為晚稻或雜交稻制種田,應在水稻散籽時即開溝排水,力爭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前作收穫較早時,應利用初秋的高溫晴朗天氣,抓住宜耕期儘早翻耕,充分炕土晒垡播種前再行淺耕細耙,達到上虛下實,深軟細乎。

小麥的種植技術 第2張

二、少耕與免耕

少耕是與傳統的整地而言,降低整地強度,減少整地次數,對於田溼土粘,耕作困難,又易破壞土壤結構的麥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是對小麥整地技術的一個發展和完善,對稻茬麥免耕研的增產機理可以歸納為:

(1)利於提高播種質量,在保證適時播種的前提下,由於田面平整,貫徹種植規範,利於挖窩或開溝點播,避免了粗耕爛種所造成的叢籽、深籽、露籽,達到苗勻、苗齊、苗壯。

(2)保持良好土壤結構與水分,免耕未打亂土層,避免溼耕造成的粘閉現象,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免耕與翻耕相比,耕層土壤容重分別為1.151.20及1.34-1.40,水、氣比較協調。

(3)壯苗早發,增產顯著,免耕田有較好的土壤生態環境,在各個生育時期,免耕的葉面積指數均高,群體光合能力強,單位面積增產5-20%,幼苗出時快,分櫱早,生長優勢明顯。

(4)根系發達,抗倒力強,免耕單株次生根數比翻耕平均多16.0%,土壤結構較好,有利於根系發展和吸水,灌漿期用32p示蹤測定,標記後第8天,脈衝數高出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