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甘薯貯藏期病害

鮮食甘薯安全貯藏越冬,錯季銷售給薯農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在京郊甘薯產區,貯藏甘薯已成時尚。 

如何預防甘薯貯藏期病害

鮮薯體積大,含水量高,組織幼嫩,皮薄易破損、易受冷害和感染病害而發生腐爛。甘薯性喜溫怕寒冷潮溼,貯藏期間甘薯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軟腐病、線蟲病和溼害、幹害等。發病的主要原因:薯塊和薯拐帶菌,舊窖傳染及薯塊受凍、水漬、破傷等。貯藏期間溫度、溼度和空氣等環境因素控制得好壞直接關係到薯塊的儲存質量,處理不好造成上述甘薯病害的發生,給貯藏者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一、甘薯病害 

1)甘薯溼害和幹害。溼害主要是田間積水時間較長,或薯堆內水汽上升,或因雨雪漏於窖內浸溼薯塊等原因造成爛窖。幹害主要是窖內相對溼度過低,造成生理萎縮而漬爛。甘薯缺氧主要是入窖初期氣溫較高,或裝薯過滿,或封窖過早都會引起爛窖。 

2)甘薯軟腐病。主要發生於貯藏期的薯塊,貯藏不當,則會導致此病的迅速蔓延。薯塊發病後,開始外部症狀不明顯,僅薯塊變軟,呈水漬狀,不久在薯塊表面長出茂盛的綿毛狀菌絲體,上有黑色的小顆粒,即病菌的孢子囊。破皮後流出黃色汁液,帶有酒香味,如果被後入的病菌侵入,則變成黴酸味和臭味,以後幹縮成硬塊。 

3)黑斑病。病薯塊上出現膏藥狀青黑色陷斑,並深入薯肉,味苦。潮溼時斑面初現灰色黴層,後現黑色刺狀物。病薯不堪食用。貯藏期是黑斑病危害重、損失大的時期,菌源主要來自田間的帶病薯塊,病菌通過運輸造成的傷口侵入薯塊,貯藏初期,高溫高溼能促使病害發展,在15攝氏度以上病菌發展較快。 

4)甘薯線蟲。主要危害薯塊,病薯症狀分為糠心型和裂皮型:(1)糠心型。由薯苗、種薯帶病,線蟲由柺子侵入塊根,由薯塊頂部發病逐漸向下部或四周發展,先是塊根縱剖面內部呈棉絮狀白色糠道,後期形成褐色糠道,俗稱“糠心”、“糠瓤”。有時內部雖已毀壞,但外表與健康者無異,只是重量減輕。(2)裂皮型。線蟲用口針刺破外表皮,進入塊根內部危害,初期症狀肉眼不易看出,開始外皮退色,不久變青,有的有稍凹陷,有的有小裂口,內呈褐白相間的幹腐。兩種型別常混合發生。 

二、病害預防 

(一)是貯藏前要用硫磺、福爾馬林或多菌靈對貯藏間的四周、地面進行消毒滅菌,挑選無病、無傷、無蟲眼的薯塊貯藏。

(二)是薯塊的體積不要超過貯藏空間的三分之二。

(三)是控制好貯藏間的溫度、溼度和通風透氣等環境因素。貯藏期可以人為分成三個時期,前20天為前期也稱“發汗期”,由於外界氣溫高,薯塊自身生理活動等特點,呼吸較旺盛並散發出大量水分。此期管理應以注意通風散溼為主;貯藏中期為20天以後至次年的2月份,也是管理的關鍵時期。最適溫度應保持在10―14攝氏度,相對溼度85%―90%。當溫度達到15攝氏度以上薯塊就容易發芽,降低了商品性,但貯藏間內溫度要長期低於9攝氏度容易發生凍害,薯塊內部變褐發黑,發生硬心,蒸煮不爛,且有異味,並有可能受到低溫性病菌的侵入。溼度過大達到飽和時(薯塊上有水滴出現)易發生黑斑病和軟腐病;溼度低於80%薯塊開始缺水,薯皮顏色發暗,出現幹縮糠心。如果貯藏間長時間通風不好,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薯塊會發生腐爛。次年3月份以後為貯藏後期,外界氣溫逐漸升高,此期重點是注意通風降溫,使溫度不超過15攝氏度。在貯藏間的不同部位應分別放置溫度、溼度表,定期觀察,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及時有效的管理措施,達到安全貯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