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黑條矮縮病和防控技術

水稻的黑條矮縮病和防控技術

一、發病症狀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侵染後,病株呈現四大病症:一是發病稻株葉色深綠,上部葉片的葉面可見凹凸不平的皺摺;二是病株節部有倒生鬚根及高節位分枝;三是病株莖稈表面有蠟點狀、縱向排列條形的瘤狀突起,早期乳白色,後期褐黑色;四是感病植株根系不發達,鬚根少而短,嚴重時根系呈黃褐色。水稻各個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後表現症狀有所不同。秧苗期感病的稻株嚴重矮縮,株高不及正常植株的1/3,不能拔節,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顯矮縮,株高約為正常植株的1/2,不抽穗或僅抽包頸穗;拔節期感病的稻株矮縮不明顯、能抽穗,但穗型小、實粒少、粒重輕。除水稻外,玉米、稗草、水莎草也是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的寄主,玉米早期感病植株嚴重矮縮不結實,中後期感病植株矮化穗小粒癟。

二、發生特點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的傳毒媒介主要是白背飛蝨,白背飛蝨一旦獲毒便可終身帶毒,若蟲、成蟲均能傳毒,且傳毒效率非常高。由於白背飛蝨永續性傳毒,且水稻各個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因此,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具有流行擴散快、監測防控難、潛在威脅大等顯著特點

三、發生趨勢

今年我省稻飛蝨遷入早、遷入量大,近期南部稻區早稻田間蟲量激增,南部稻區呈重發態勢,預計我省中晚稻南方黑條矮縮病呈上升趨勢發生程度加重,發生區域與發生面積擴大。當前我鎮中稻已陸續進入孕穗抽穗期,洋壟、謝村、河背等多個村農戶調查,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我鎮開始發生,特別是一晚田,發生面積大,為害品種多、損失較嚴重,佔整個一晚面積的25-30%左右。結合縣植保站和我鎮農技人員調查及周邊鄉鎮反映,二晚田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也開始發生,並有不斷蔓延的趨勢。如防控不力,發生面積可能超過50%,個別田塊出現絕收現象。

四、防控對策與措施

(一)防控對策

1、調查監測。各村農技員及農戶要做好傳播介體白背飛蝨和稻田矮化植株的調查監測,採取白背飛蝨和矮化植株樣本送檢,測定帶毒率測定,檢測病毒種類。2、及早有效預防。採取“治飛蝨防病毒、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後期”的策略,降低稻飛蝨發生數量,避免或減少傳毒風險,預防或減輕發病。3、強化宣傳培訓。宣傳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危害性,普及該病識別和預防知識,提高診斷鑑定和治蟲防病技術,增強防控的主動性,嚴防大範圍暴發流行。

(二)防控措施

防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關鍵是做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的保護和預防,特別是抓好早稻後期、中稻和晚稻苗期和本田生長前期稻飛蝨的防治工作,治蟲防病,治飛蝨防矮縮。

主要措施有:1、以村組為單位,將中晚稻秧田集中安排在離早稻稍遠的地方,不要分散安排在四周早稻田中間。2、淘汰近幾年發病較重的品種。3、藥劑拌種。用吡蟲啉拌芽谷,即在種子露白後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15-20克先與少量細土或穀糠拌勻,再均勻拌1公斤(以幹種子計)種子,待藥液充分吸收後播種。4、清除秧田和分櫱期本田周邊雜草,減少蟲源。5、秧田期和栽後15天內進行田間排查,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帶出田外深埋。6、秧苗一葉一心期噴施吡蟲啉加醚菊酯或毒死蜱,防治秧田及其四周雜草上的稻飛蝨。7、移栽前2-3天施用送嫁藥,移栽時剔除疑似病株。8、本田前期因地制宜防好飛蝨,藥劑同秧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