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細菌性褐斑的防治

食用菌細菌性褐斑的防治

一、病原及發生條件

引起食用菌細菌性褐斑病的細菌為托拉氏假單孢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中。該病菌在高溫、高溼栽培場所、通風不良等情況下極易繁衍。溫度在18℃以上或空氣相對溼度在85%以上繁殖加快。在出菇期間向子實體噴灑帶有病菌的水及菇床通風不良、溼度過高,菇蓋表面及培養基表面長時間積水,大棚幾年重複種植同一菇類、同一品種,棚膜聚集冷凝水滴至菌袋或菌體上等均能引發該病。該病也可在空氣中飄浮,由菇蠅、線蟲和工作人員傳播。

二、主要症狀

1.基質汙染。被細菌汙染的瓊脂培養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菌落由表至裡呈皺狀不規則凸起,後腐爛黴變。被細菌汙染的袋料培養基,初期含水量加大,有酸臭味,後期培養料腐爛,酸臭味加重。

2.菇體汙染。被病原體侵染的菇體,菇蓋表面形成不規則的褐色斑點,呈圓形或菱形,大小較一致,邊緣整齊,中間稍凹陷,表面有薄層菌膿,用指甲輕刮病斑,可見下面菌肉仍為白色。嚴重感染病時,子實體單個菌蓋上有幾十個至上百個病斑,子實體幹皺,停止生長,水分過多時即腐爛。

三、綜合防治

1.保證菇房衛生。栽培場遠離雞鴨禽舍,四周嚴禁亂拋肥料及被汙染的菌棒,保證環境清潔。對菇房內設施定期消毒,床架及支撐材料應拆下噴刷漂白粉再晒乾,菇房地面撒濃度為150mg/L的漂白粉進行消毒。菌袋入棚前用10~15g/立方米硫磺燻蒸菇棚並悶2~3天,相對溼度保持在85%以下。出菇期間菇房內相對溼度不宜過大,要加強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此外,大棚最好覆蓋無滴塑料棚膜。

2.選擇優質培養料。選擇無病蟲雜菌、無黴變的培養料,高溫季節培養料配方中麩皮應不高於10%,最好不加玉米面,並加適量石灰。培養料含水量不高於65%,菌種培養期間菇房空氣相對溼度不高於70%,覆土材料要用甲醛消毒。

3.選擇良種。選擇抗雜能力強的優良品種,掌握好栽培季節,適時接種發菌,做到春栽不宜過遲,秋栽不宜過早。

4.加強出菇期水分管理。出菇期菇房內要偏幹,在保證適宜的溼度時加強通風。菇蕾期不要往小菇蕾上噴柱狀水,要霧狀快過,最好噴用前1天存放的用漂白粉消過毒的水(濃度為150mg/L),要避免培養基或子實體上積水。

5.發病菇的處理。棚內菇體一旦感染病菌,要及時摘除,包括已感染的幼小菇芽。摘除病菇時要剔除菇根,培養基表面要清理乾淨,以保證不消耗基質內營養。

6.化學防治。①病情輕微時可用2000倍液的農用鏈黴素噴於病斑處。②用150mg/kg有效氯噴灑染病菇體以降低發病率。③用3000倍“菇衛士”液噴灑料面或子實體,每隔7~10天噴1次,並用3000倍液的“菇衛士”拌料,預防整個生長期感染病菌。④用2000倍“菇病剋星”液噴灑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