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才能改變中國高階農產品銷售

 20世紀90年代,中國高階農產品生產主要以出口為主,其中95%的高階農產品出口國外,主要進入日本、歐盟和北美市場。近些年來,中國高階農產品市場慢慢發展起來,其定位主要是高收入人群。因此,在高階農產品宣傳過程中,過分突出了其商品所象徵的金錢財力和社會地位,而忽略了培養中國消費者對於安全、健康產品的嚮往與追求。中國高階農產品的銷售模式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創新才能改變中國高階農產品銷售

過度依賴禮品市場。禮品市場是高階農產品銷售的一個重要渠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饋贈禮品,不僅僅是單一的交際行為,更體現著贈送人的“面子”。因此,中國人送禮偏好貴重、包裝精美、健康上檔次的禮品。高階農產品正是由於其價格貴、並且健康,成為禮品市場的絕佳選擇。但是,自從2012年底開始,中國提倡節儉風,導致了禮品市場的低迷,而高階農產品也因此進入“寒冬”。

銷售模式單一,缺乏創新。除了依賴禮品市場,高階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是連鎖超市、高檔酒店和餐飲等。連鎖超市主要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等,超市中銷售的高階農產品主要以有機農蔬菜和有機雜糧為主,以及小部分的有機水果。超市的優勢在於客流量比較大,並且高階農產品價格貴,超市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安全放心的渠道。但是由於銷量小,進店費昂貴,增加了額外的成本。高檔酒店和餐飲機構的消費群體是高收入者,因此,對高階農產品的需求也會高於普通餐飲機構。提倡節儉風之後,高檔酒店和餐飲機構消費大幅度下滑,對高階農產品的需求也大幅度下降。

高階農產品屬於信任品,通過個人朋友圈也是中國高階農產品的銷售常用方式,尤其是通過銷售者的高階朋友圈。這種銷售方式通常銷售成本比較低,銷售價格比較合理,銷量比較穩定。通過朋友圈的銷售模式也尤其侷限性,主要是在於銷售規模比較小,如果想要完全開啟中國高階農產品市場,需要創新銷售模式,擴大高階農產品消費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