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酵素、有機肥料…這些"好東西"都來自"髒垃圾"

環保酵素、有機肥料…這些

“垃圾”,提起這兩個字,人們總會把它和“臭氣”、“髒亂”等詞語聯絡起來,不過,其實只要處理得當,“垃圾”也能變廢成寶。

為積極倡導垃圾分類資源化、減量化、迴圈利用,讓市民自覺養成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的良好習慣。日前,寶安區城管局開展了“零廢棄·綠色行”廚餘果蔬變廢為寶體驗活動,通過親身體驗,讓人們重新認識生活中的“寶藏”。

作為寶安區“綠生活·零廢棄體驗周”系列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坪洲國小、建安國小、寶安外國語學校和鳳凰學校等學校以及寶安區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形象大使的師生一行50餘人,分別到寶安區城管局“綠生活·零廢棄館”、新安上合果蔬處理點、大寶路廚餘處理點以及石巖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等地進行了參觀,對果蔬廚餘變廢為寶過程有了直觀的感受,更清晰地認識到了“垃圾分類齊參與”的理念。

綠生活·零廢棄館

蔬果垃圾三個月變身“環保酵素”

綠生活·零廢棄館是本次參觀體驗活動的第一站。一進門,“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這句出自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名言,成為了本次參觀的開場白。這群“校園公益大使”一邊認真聽著館內講解老師的介紹,一邊在自己帶的小本子上寫下重點。

“我國每年‘舌尖上的浪費達600億公斤’,足以養活2億人;塑料袋、玻璃瓶在填埋場或自然環境內要200-1000年的時間才能完全降解;一次慶典燃放5分鐘的煙花所釋放的二噁英相當於千噸垃圾焚燒廠執行100年……”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字既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情況,又是當前環境面臨的嚴峻挑戰。

如何讓生活垃圾得到妥善處理?對此,綠生活·零廢棄館的綠寶寶垃圾分類指導中心的義工老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新名詞”,環保酵素。

“10份水、1份糖、3份果蔬垃圾一同放入密閉塑膠容器中發酵,第一個月每日開啟釋放氣體,3個月後可以當清潔劑、肥料、空氣清新劑的環保酵素就大功告成”,聽到義工老師這樣介紹,不少同學躍躍欲試。尤其是在每人都拿到一瓶綠寶寶垃圾分類指導中心的義工老師們親手製作的“酵素範本”後,幾乎在場的每個人都馬上開啟“聞聞味道”,“好香啊”,“確實挺好聞的”。

在談到是否願意在自己家裡也試試環保酵素,大多數跟孩子一起來的家長們都紛紛表示,準備回去試一試,鳳凰學校的學生代表家長曾女士表示,自己今年讀五年級的兒子之前在學校的綜實課上就已經學會了如何製作酵素,已經在家成功製作了第一批環保酵素,在使用上,“製作人”兒子還極力推銷,“媽媽,你洗碗的時候滴一點就很乾淨了”。

上合果蔬處理點

日處理3噸果蔬垃圾85%可降解

小巷中的處理點有著些許不太好聞的味道,但卻是一個有著18個國家專利的果蔬單類垃圾處理點。

這是上川市場旁邊的新安上合果蔬處理點,也是本次參觀路線的第二站。據處理點工作人員介紹,這裡目前的垃圾日處理量為3噸左右,主要回收處理的是來自上川市場、沃爾瑪超市以及周邊水果超市的果蔬垃圾。

這些垃圾運來後,就被倒入處理點內的果蔬垃圾處理機。在垃圾分揀平臺上,由工作人員人工將不屬於果蔬垃圾的部分進行二次分揀剔除,然後經粉碎、脫水後進入降解倉,數十種降解菌在24小時內將這些垃圾轉化為有機肥料。此種方式,對果蔬垃圾降解減量達85%,產生約16%的有機肥料。

“我們能處理的果蔬垃圾一定是經過垃圾分類的”,處理點工作人員羅先生向前來參觀的師生介紹,新安上合果蔬處理點2016年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從開始時的日處理400多公斤果蔬垃圾,到7月份開始逐漸穩定在日處理3噸左右,這期間起到關鍵推動的是周邊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一方面是前端的分類,另一方面是後續的分類回收、處理,二者缺一不可”,聽到羅先生這樣的講解,“校園公益大使”們真切地體會到了“垃圾分類”的迫切和必要。

大寶路廚餘處理點

“家園服務卡”鼓勵市民垃圾分類

“同是處理廚餘垃圾,大寶路的這個處理點跟剛才的那個站有什麼不一樣?”帶著這個問題,師生一行來到了本次參觀體驗活動的第三站,位於大寶路的廚餘處理點。

這裡採用的是純物理的處理方式。來自恆安花園、寶安新村、新安街道機關食堂等地的廚餘垃圾在工作人員的簡單分拆之後進入處理點的“大傢伙”——— 溼垃圾理化處理機中。在經過沖洗、破碎、擠壓、脫水五大工序處理之後,變身為幹基料,直接作為有機肥原料,運往石巖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

據大寶路廚餘處理點負責人,深圳市英爾科技有限公司的付先生介紹,大寶路廚餘處理點2016年4月28日正式引進溼垃圾理化處理機,這是這裡可以直接處理廚餘溼垃圾的關鍵,也是全深圳市第一臺。目前,這裡每天可以處理廚餘垃圾1.2噸,經過處理後變為200多公斤的幹基料,是有機肥料的主要原料。

石巖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

“有機肥料”施肥種植水果更好吃

最遠的第四站是位於石巖的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一下車,參觀隊伍就被秋日遠郊的景色所吸引。

在工作人員介紹後,參觀學習了一下午的孩子們尖叫著“衝入”了田間地頭,親自“鑑定”這些由果蔬、廚餘垃圾經過一系列的轉化處理所種出來的蔬菜,跟平時吃的有什麼不同。

據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陳工介紹,基地現有20畝地,共種植70餘種蔬菜,全部由果蔬、餐餘垃圾轉化的有機肥料施肥種植。2012年政府開始在這裡進行基本農田改造;2015年8月劃撥成立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免費支援深圳廚餘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工作,2016年5月,基地的果蔬開始逐漸進入收穫期,除供市民前來採摘以外,還依託基地的微信公眾號進行網路銷售。在談到口味時,這位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創始人陳工介紹,由果蔬、餐餘垃圾轉化的有機肥料中有機質佔到80%,遠超國家標準的50%,氮、磷、鉀含量大於5.4%,也高於國家標準的5%,“這能不好吃麼”,陳工不無自豪地道。

在價格上,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也具有優勢。目前市場有機菜均價在15元/斤,而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的有機菜均價10元/斤,再加上使用的是由果蔬、餐餘垃圾轉化的有機肥料,從源頭上杜絕了菜品中有害重金屬的附著。

花絮

孩子帶“戰利品”鼓勵家人垃圾分類

據瞭解,深圳市寶安區自2012年以來,就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公益宣講、垃圾分類公益大使、家庭巧手評選等“八響鼓”宣傳活動,廣泛動員街道社群、村委會的力量;與物業公司、清潔公司、環保公司合作創新多種建立模式,加強設施建設、宣傳引導和服務管理工作,切實提高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等活動的積極性。

建安國小四年級的羅同學是垃圾分類的“老手”,這個今年10歲的小男孩,一年級時就要求在自己家中的廚房擺放4個垃圾桶,在家裡就做好垃圾分類。

“之前看到小區的清潔工阿姨很辛苦地幫大家做垃圾分類,所以才在自己家裡也比照著小區放了四個不同的垃圾桶。自己平時也都會監督家人分類倒垃圾。”羅同學說,在大樹生態綠色蔬菜基地摘到的聖女果比平時吃到的要好吃很多,所以也給家人帶了一些“戰利品”,一定要讓家人認真進行垃圾分類,才能有這麼好吃的水果。

2013年,寶安區率先開展“資源回收日活動”。截至目前,先後開展活動累計6000餘場次,為深圳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2016年共有380個小區開展資源回收日活動,建立垃圾分類和減量達標小區92個,設立6個大件垃圾破碎點,6個有害垃圾暫存點,1個果蔬垃圾處理點。

同時,在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的全力推動下,垃圾分類進校園系列活動有效開展,全區71所公辦中國小校,全部納入示範建立單位,充分發揮了小手拉大手作用,廣泛傳遞綠色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