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對蝦絲狀細菌病的防治

(1)病原 病原為毛黴亮發菌(Leucothrix mucor)以及硫絲菌(TAiothrix)和屈撓折菌(Flexibacter)等。亮發菌為絲狀,不分枝,基部略粗,末端稍細,長度5~500微米以上。以分生孢子法繁殖,發育為新生菌體。 

養殖對蝦絲狀細菌病的防治

(2)症狀 受嚴重侵害的病蝦,頭胸甲鰓部變為黑褐色,食慾不振,生長緩慢,蛻皮困難。沒有增氧機的蝦池,天亮前夕,由於池中溶解氧含量低,常導致重患者窒息而死亡。 

(3)診斷 主要對蝦卵和幼體及越冬親蝦感染,取卵或幼體及親蝦的鰓組織製成水封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發現大量絲狀細菌即可確診。 

(4)流行情況 毛黴亮發菌等是河口和海洋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它可以獨立生活,也可在海洋動物或藻類的表面團著。因此,在對蝦生活史的各個階段,都可能出現,但只有在疾病防治密度大、池水肥等情況下會被大量固著。受害蝦積累死亡率可高達60%。毛黴亮發菌廣泛分佈於我國沿海各對蝦育苗場和疾病防治場,特別是在疾病防治中、後期或池水交換條件差、封閉、半封閉的親蝦池最為常見。 

(5)防治 ①徹底清塘消毒除害,保持底質乾淨,水質清潔良好。 ②投喂優質飼料,減少殘餌,防止有機碎屑汙染。 ③用螯合銅全池潑灑,使用濃度為0.5×0.000001~0.8×0.000001。 ④用高錳酸鉀2.5×0.000001~5×0.000001藥浴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