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被雨水泡後生病了,怎麼辦?

羊肚菌被雨水泡後生病了,怎麼辦?

一是生產季節安排不合理。羊肚菌屬於低溫高溼性菌類,在野外適宜的生長區,每年春季3-5月雨後多發生,秋季8-9月條件適宜有時候也能發現它會有少量生長。所以現在的人工栽培基本上都是晚秋播種長菌絲,第二年開春3-5月開始出菇。這位種植戶4月下旬開始播種,這不是說完全不可以,但是如果種植羊肚菌的海拔不夠高,基本上就不具備反季節種植羊肚菌的條件。這位菇農的菇棚溫度在上午10點以前就上升到到25°C左右,這樣的溫度在晴天肯定會持續到下午3點鐘左右,持續五、六個小時的較高溫度條件既不適合菌絲的生長,更不適合羊肚菌子實體的生長髮育。

康樂縣的海拔高度在1988米—3908米之間,如果在康樂縣開展羊肚菌的反季節種植,建議最好在海拔3000米以上找地方先小規模試驗種植,成功之後在同類地區才能較大面積試種。

二是設施非常簡陋,不能保證羊肚菌的正常生長。羊肚菌在出菇期,尤其是從澆完催菇水以後,從原基形成期開始一直到幼菇長到3.5釐米以前,對溫度、溼度及通風等條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如不能往菇體上直接噴水,但還需要較高的溼度,不能直接吹冷風等等,否則會直接造成幼菇的枯萎和死亡。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出菇棚上只有二層遮陽網,菇床上的菇長的非常不整齊,大的大、小的小,這本身就不好管理。又遇到五、六天的雨天,幼菇直接被雨水淋死、泡死,一些大菇抵抗力稍強,暫時沒死,但是白腐病等病害又在菇體上侵染傳播。這樣的病菇到後期是沒有商品性的。

三是技術差,盲目種植。從播種期的安排,遇到雨天時既不能有效遮擋,棚中積水不能及時排出棚外等等,可以判斷種植戶對羊肚菌的種植技術幾乎沒有掌握,並且在不適合的季節較大規模的種植。羊肚菌是一類對種植技術要求非常嚴格的珍稀食用菌,想要種好羊肚菌,一定要通過完整的理論學習,實地操作培訓才能種植。同時,截止目前,羊肚菌仍然是種植風險非常大的一種食用菌。在掌握技術的前提下,還需要種植戶有很強的風險意識和相當的風險承受能力,否則,一旦出現栽培的失敗,對種植戶的正常生產生活都會造成特別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管理建議:一是儘快排出菇棚裡的積水;二是把死了、枯萎了的幼菇,以及黴變了的營養袋都集中清理到遠離菇棚的地方,深埋或燒燬;三是採收所有生了病的大菇,在陽光下晒乾,有條件的晾晒一天後進行烘乾。能有一點產量算一點;四是把棚內小拱棚上有很多通氣孔的黑膜換成沒有孔的黑膜或者白膜,在雨天時遮蓋在小拱棚上,保證不讓雨水淋到菇體上。

總的來說,現在的高溫嚴重製約了羊肚菌出菇期間的正常管理,基本上沒辦法進行正常的通風、溼度管理,只能說是儘可能的以降低溫度為核心採取遮陽、澆水、通風等各種措施。同時,雨天千萬不能讓雨水直接淋到菇體上,菇棚田間有積水要及時排出棚外。

最後,希望我們農民朋友吸取教訓,一定要了解羊肚菌種植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充分做好準備,只有這樣,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才能避免或者減少這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