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魚技術

生態養魚是一種很好的養殖方式,生態養魚是利用水產養殖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因素之間,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物質迴圈和能量轉換關係,加以有目的的人工調控,建立起新的生態平衡,使自然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以充分發揮其水產養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稻田養魚技術可以減少水稻種植過程中除草劑、殺蟲劑和化肥的使用,達到降低成本、減少汙染的效果,是一套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的水生農業生態體系。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養殖技術吧?

生態養魚技術

生態養魚的具體養殖技術

一、選址:池塘是魚類生活的場所,池塘條件的優劣,對魚的產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選擇池塘建設時,必須把握原則是選擇地理位置寬闊、平坦,水源充足無汙染的田、山壠田;池塘中水的排灌方便,不易洪澇,同時要光照好、交通、供電等方便的位置。    

二、規劃:池塘建設,規劃要先行,選址選好的田、山壠田要進行統一規劃,規劃好路、池塘、豬欄、鴨舍、鵝舍、沼氣池等位置及工作人員居住場所等。道路建設必須環繞池塘四周,一方面便於基礎設施建設,如運輸磚頭、立電杆、架電線等;二是便於投放魚飼料、夜間巡邏、觀察魚的動向和捕魚時裝車。合理規劃好道路、豬欄、池塘等,對於拿飼料餵魚方便,豬糞能夠全部排放到池塘中。

三、建塘:池塘的建設要因地制宜,根據田的大小可建成每口3-5畝、8-10畝以上的池塘,或者山壠田中,將山壠田中的狹口沿山而建魚池堤壩,直接建成每口10-30畝或更大的魚塘。魚塘的建設必須分浮萍池和養魚池,浮萍池要佔總魚塘的三分之一,養魚池佔三分之二;池塘的水位深度不得低於1.8米;魚池堤壩必須取用山邊黃土作為主要材料,建設堤壩時底部淤泥必須清理乾淨,堤壩斜度做成四十五度的斜坡,堤壩建設高度要達2米或者更高些,但要考慮到防洪等問題;堤壩底部寬6-8米,頂部2-4米寬;如果建設3-5畝的池塘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建設;每口池塘建設過程中要有建設排洪設施,底部要預埋直徑20釐米的排水管,堤壩頂部靠山邊根據地理條件和水流量建設排洪溝,避免在暴雨來時管理不善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生態養魚技術 第2張

增氧設施:為魚增氧有兩種方法:一是電力增氧,可選用1.5千瓦或3千瓦的增氧機,每臺1.5千瓦增氧機可為3畝池塘魚供氧,每臺3千瓦可為10畝的池塘魚供氧;二是泉水增氧,在沒有電力地方可用山泉水架入魚塘中央做增氧設施,增氧水管高度離魚池水面1.5-2米,灌入池塘中就可起到增氧作用,不需要增氧時就把水堵截,避免池塘中水過多而造成養分的流失。

四、建欄:將豬欄建在池塘的上游位置,沼氣池建在豬欄和養浮萍池之間,豬的糞便直接沖洗到沼氣池中,沼氣可供豬取暖或人煮飯、照明,沼液流到池塘中作為浮萍肥料,這樣環境不會受到汙染;鴨舍、鵝舍直接建立在浮萍池的水面上,糞便直接進入浮萍池,直接作為浮萍養分。浮萍因為晝夜溫差大,生長速度快,加上有充分的肥料,三分之一的浮萍池養的浮萍,可供三分之二魚池的草魚主魚的天然飼料,養出的魚無土味、無汙染、無藥物殘留。這種方法養殖的魚只可能在內地才能實現。     四、浮萍:因季節變化,在浮萍池中可生長三種浮萍,第一種浮萍是生長在每年4—6月,名叫“七仙浮萍”,可飼養夏花魚苗;第二種浮萍是生長在每年6-9月,名叫“雜交紅底浮萍”,可飼養250克-500克以上的中魚;第三種浮萍生長在9月至次年3月,名叫“雜交七層浮萍”,可飼養500克—1000克以上的大魚。還要做好浮萍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生態養魚技術 第3張

五、養殖:

1、投苗:投苗之前做好池塘消毒工作,到每年4至5月份期間要投入優質魚苗,投入以草魚為主的夏花,每畝池塘中可投入1000尾,其他品種魚可根據池塘實際條件自由投放。

2、投浮萍:早期魚苗投入魚池後,每天早上7點鐘至8點投入七仙浮萍,下午4點鐘之前補充投入含30%蛋白的魚飼料,使用浮料能觀察魚的生長速度和生長情況。中期、後期養殖的魚每天早7-8點鐘和下午4點鐘之前投雜交紅底浮萍、雜交七層浮萍,確保魚能餵飽,但不能多吃。

3、池塘含氧量:每天都要注意觀察池塘的含氧量,每年5-8月因內地海拔較高,夜間魚池水中施放氧氣較低,導致池塘中的魚缺氧,這時就要起用增氧設施。

4、防範工作:養魚平時多消毒、多防病、防乏塘、防敵害、防逃魚、防偷魚。

六、捕撈:大約草魚養至1000-1500克時,池塘的魚密度較大,採用吊網捕撈一部分魚,剩餘魚再飼養到次年夏花投放之前採用幹塘捕撈,這時池塘裡的魚每尾可達3500-5000克,池塘中魚捕撈完畢後再清理池塘進入次年的養殖。

生態養魚技術 第4張

池塘魚菜共生種養技術介紹

“池塘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是根據魚類和植物的生存環境、營養需求和理化特點,將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兩種不同的農業技術,通過科學的生態設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一種新型的魚、水、菜和諧協同共生複合種養模式。池塘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利用水生蔬菜紮根在養魚水體中生長、需從水體中汲取營養物質的生理特點,將養魚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廢物(養魚產生的排洩物、剩餘飼料、氨氮等)轉化成蔬菜生長所需的養料,在池塘內形成“魚肥水—菜淨水—水養魚”的迴圈系統,讓魚類和蔬菜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諧共生的生態平衡關係,不僅能使養魚水體自然淨化、水質保持長期穩定,而且能在養魚的同時收穫一定量的水生蔬菜,具有淨水、提高水產品質量、蔬菜增收、減少水電藥等成本投入、景觀工程等優勢。

生態養魚技術 第5張

如何提高池塘養魚產量效益

一、引進養殖新品種。近年來,羅非魚、淡水白鯧、彩虹鯛及河鮑魚等新品種的引入,極大的提高了池塘的養殖效益。

二、強化養殖技術措施,調整放養模式,推廣池塘集約化養殖技術,提高產量和效益傳統的養魚模式,即以施肥結合注水技術飼養,魚產量、效益都得到了不錯的效果。

生態養魚技術 第6張

如何讓魚塘裡的水透明不發綠

1.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積物、進行水體深層曝氣、注水衝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挖掘底泥,可減少以至消除潛在性內部汙染源;深層曝氣,可定期或不定期採取人為湖底深層曝氣而補充氧,使水與底泥介面之間不出現厭氧層,經常保持有氧狀態,有利於抑制底泥磷釋放。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濃度低的水注入魚塘,可起到稀釋營養物質濃度的作用。

2.化學方法:這是一類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學藥劑殺藻的方法,例如有許多種陽離子可以使磷有效地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價格比較便宜的鐵、鋁和鈣,它們都能與磷酸鹽生成不溶性沉澱物而沉降下來。

3.生物性措施: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以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方法。目前,有些國家開始試驗用大型水生植物汙水處理系統淨化富營養化的水體。大型水生植物包括鳳眼蓮、蘆葦、狹葉香蒲、加拿大海羅地、多穗尾藻、麗藻、破銅錢等許多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汙染物的性質進行適宜的選栽。水生植物淨化水體的特點是以大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淨化汙水。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同時對重金屬分子也有降解效果。

生態養魚技術 第7張

生態養魚是根據魚類和植物的生存環境、營養需求和理化特點,將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兩種不同的農業技術,通過科學的生態設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一種新型的魚、水、菜和諧協同共生複合種養模式。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生態養魚有了一定的瞭解,希望可以好好學習養殖技術,實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