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豆黑斑病的病症及防治

荷蘭豆是豆科豌豆屬,一年生纏繞草本,高90~180cm。荷蘭豆最早栽培的地區,是大約12000年前沿著泰國-緬甸的邊境地帶。圓身的又稱蜜糖豆或蜜豆(Sugar snap peas),扁身的稱為青豆或荷蘭豆(Snow pea),還有小寒豆、淮豆、麻豆、青小豆、留豆、金豆、回回豆、麥豌豆、麥豆、畢豆、麻累、國豆、軟莢豌豆、帶莢豌豆、甜豆、荷仁豆、青斑、菜豌豆等多種名字。可用來食用。荷蘭豆又稱荷仁豆、剪豆,屬豆科(Leguminosae)豌豆屬。以食用嫩莢為主,原產地中海沿岸及亞洲西部,荷蘭豆嫩莢質脆清香,營養價值很高。

荷蘭豆黑斑病的病症及防治

荷蘭豆的生長習性

光照要求:荷蘭豆屬長日照植物。大多數品種在延長光照時能提早開花,縮短光照時延遲開花,但是有些早熟品種對光照要求不嚴格。一般品種在結莢期都要求較強的光照和較長時間的日照,但不宜高溫,適宜在春夏季交替時期種植

水分需求大:荷蘭豆在整個生長期都要求較多的水分。種子發芽過程中,若土壤水分不足,種子無法吸水膨脹,會大大延遲出苗期。苗期能忍受一定的乾旱氣候。開花期若遇空氣溼度過低,會引起落花落莢。在豆莢生長期若遇高溫乾旱,會使豆莢纖維提早硬化,過早成熟而降低品質和產量。所以,在荷蘭豆整個生長期內,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供應才能旺盛生長,莢大粒飽,保質保量。但它又不耐澇,若水分過大,播種後易爛籽,苗期易爛根,生長期易發病。

土壤條件:荷蘭豆對土壤要求雖不嚴,在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或新墾地均可栽植,但以疏鬆含有機質的中性土壤為宜,在pH6.0-7.2的土壤中生長為宜。土壤酸度低於pH5.5時,易發病害和降低結莢率,應加施石灰改良。豌豆根系深,稍耐旱而不耐溼,播種或幼苗排水不良易爛根,花期乾旱授精不良,容易形成空莢或秕莢。荷蘭豆忌連作,一般至少4-5年輪作。

荷蘭豆的營養價值

荷蘭豆其嫩梢、嫩莢、籽粒,質嫩清香極為人們所喜食。每100g嫩莢含水分71.1~78.3g,碳水化合物14.4~29.8g,蛋白質4.4~10.3g,脂肪0.1~0.6g,胡蘿蔔素0.15~0.33mg,還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每100g豌豆含蛋白質7g,碳水化合物12g,熱量33.4千焦,鈣17mg,磷90mg,鐵0.6mg,胡蘿蔔素0.15mg,硫胺素0.54mg,核黃素0.09mg,尼克酸2.8mg,VC14mg。豌豆含有一種其特有的植物凝集素、止杈素及赤黴素A20等,這些物質對增強人體新陳代謝功能有重要作用。

荷蘭豆黑斑病的病症及防治

荷蘭豆黑斑病的病症:

荷蘭豆黑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近地面的莖和莢。葉片染病初生圓形至不規則形斑,中間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輪紋,其上生很多小黑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莖部染病莖上產生條斑,病部呈黑褐色,莖部以上莖葉變黃枯死;莢染病初生不規則形紫斑點,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幹後呈瘡痂狀,侵入種子引起斑點。

病原Ascochytapinodes(Berk.etBloxam)Jones.稱豆類殼二孢,屬半知菌類真菌。有性態為Mycosphaerellapinodes(Berk.etBloxamVestergren)稱荷蘭豆球腔菌,屬子囊菌門真菌。子囊座球形,大小100~140微米,子囊圓筒形至橢圓形,大小58~62×12微米,子囊孢子卵形或橢圓形,大小17.2×7.9微米。分生孢子無色,雙細胞,大小12~17×3.5~5.5微米,平均為12.3×4.5微米。

荷蘭豆黑斑病的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種子內或以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過風、雨或灌溉水傳播,從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引致發病。種子帶菌可隨種子調運進行遠距離傳播。用病種子育苗,苗期可見子葉染病,後蔓延到真葉上,田間發病後,病斑上產出分生孢子,借風、雨或農事操作進行傳播,引致再侵染。

荷蘭豆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豆莢,單獨脫粒留種,播種前用56℃溫水浸種5分鐘,進行種子消毒。

2)適時播種,不宜過早、提倡高畦栽培,合理施肥,適當密植,增施鉀肥,提高抗病力。

3)發病初期噴灑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或結合防治荷蘭豆其它葉斑病及早噴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加?o%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2~3次,注意噴勻噴足。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