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最新種植技術

一、形態特徵

杏鮑菇子實體單生或群生,菇蓋寬4cm—6cm,初期為圓形,後平展,中央稍凹陷,表面有絨毛,紅茶色至灰褐色,菌肉白色;菌柄中生至偏生,棒狀至球莖狀,白色光滑,橫斷面圓形,肉質緊實,菌柄長5cm—12cm,無菌環。

二、生物學特性

1、營養

杏鮑菇對纖維素,木質素有較強的分解能力,需要豐富的碳源和氮源,特別是氮源豐富時,菌絲粗壯潔白,生長速度快,子實體產量高。一般農作物秸杆,輔助以米糠、玉米粉、麩皮等均可進行栽培生產。

杏鮑菇最新種植技術

2、溫度

溫度是栽培杏鮑菇成敗非常關鍵的因素,是決定生長髮育,高產穩產的關鍵。菌絲生長溫度為25℃,子實體形成和生長的溫度為10℃—18℃,最適溫度為12℃—15℃,低於8℃子實體不發生也難生長,高於20℃,在溼度較高的情況下,菇柄變軟,萎縮容易發黃甚至腐爛。

3、溼度

菌絲培養階段,培養料的含水率以60%—65%為宜,但因栽培過程中不宜向菇體噴水,水分主要靠培養基供給,所以料的含水率在實際栽培中一般控制在65%—70%。子實體形成階段空氣溼度要加大,一般控制相對溼度在90%—95%,子實體生長階段為85%—90%為宜。

4、光照

同其它食用菌一樣,杏鮑菇在菌絲生長階段不需光線,黑暗條件下菌絲生長速度更快。而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一般要求控制在300lx—1000lx範圍,光線過強,菌蓋變黑,光線過暗,菌蓋變白,菌柄過長。

5、通氣

菌絲生長和子實體形成都需一定的O2供給,特別是原基分化和形成時,需充足的O2。O2供給不良,菌絲生長緩慢,子實體易造成小菇蕾萎縮,畸形生長。

6、酸鹼性

杏鮑菇最適宜的酸鹼度為PH6.0—6.5,在PH4—8範圍內能正常生長,PH值4以下,8以上出菇有困難,在實際栽培生產中,為防止培養基因菌絲生長過程產酸造成酸性過強,一般要求培養料PH值在6.5—7.5的範圍內。

三、栽培季節及場所

根據杏鮑菇栽培的適宜生長溫度,在自然條件下,選擇秋季栽培較為適宜。溫度太低和太高都不利於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形成,頭潮菇蕾不能正常形成和生長會影響到第二批菇蕾的發生,北一般選擇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制袋培菌,9月份出菇。也可選擇在春末夏初栽培,但因這一階段,溫度適宜期較短,病蟲害發生較多,一般很少選擇這一時期。當然,如果有恆溫條件,也可四季進行栽培。

栽培場所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乾淨的房間或塑料大棚均可,栽培場所要有足夠的通風設施和遮光條件,需散射光時遮光物適度開啟。

四、栽培技術

1、菌種製作:母種採用PDA培養基,26℃下培養10d—13d長滿試管原種可用普通木屑麩皮培養,為加速菌絲生長速度,可用小麥粒做培養基。一般原種在26℃下培養30d—35d可長滿瓶,每隻母種接3—6瓶原種,每瓶原種可轉接20袋左右的出菇袋。

2、原料及配製:杏鮑菇適宜的生長基質很多,各種農副產品的下腳料,如闊葉樹木屑、棉籽殼、蔗渣、麥稈、廢棉、稻草、豆秸等均可,再新增適量輔半如麩皮、米糠、玉米粉、糖、碳酸鈣、石膏粉即可進行栽培。

原種配方:棉籽殼36%,木屑20%,麩皮20%,玉米粉4%,糖1%,碳酸鈣1%,PH7—7.5栽培培養料配方:

(1)雜木屑35%,豆秸粉40%,麩皮20%,玉米粉3%,糖1%,碳酸鈣1%,含水量60%—65%。

(2)雜木屑38%,玉米芯38%,麩皮22%,糖1%,碳酸鈣1%。

(3)雜木屑23%,玉米芯23%,麩皮19%,玉米粉5%,糖1%,碳酸鈣1%,豆秸粉30%。

原種一般用菌種瓶裝,栽培袋用17×34的塑料袋裝,用套環棉塞封口。

3、滅菌接種

裝好瓶(袋)的培養料及時滅菌,菌瓶或高壓聚丙烯塑料袋可用高壓(1.5kg/cm2—2kg/cm2)滅菌2h,低壓聚乙烯塑料袋必須用常壓鍋滅菌10h—12h。冷卻後在接種箱或無菌室內無菌操作下接種,接種後置23℃—25℃下遮光培養,一般35d左右可長滿袋,培養場地要通風,溼度不宜太大,掌握在70%左右即可。

五、出菇管理

菌絲長滿袋後,即可搬進菇房採取適溫促其出菇的措施,注意不要排得太緊,否則會影響產量。若採用牆式排袋栽培,則一般採取“上下交叉袋口法”進行單列疊袋。之後開啟門窗,加強通風,拉大溫差,刺激原基形成。具體方法是使菇房溼度保持90%—95%,可向空間及地面噴水霧,一般經10d—15d就可以現蕾,此階段溫度保持在12℃—15℃,待原基在袋內形成並出現1cm—2cm小菇蕾時,及時拔去棉塞和塑料環口,割棄料面以上塑料袋,每袋保留3—4個較健壯的菇蕾。注意開袋時間與產量有直接關係,若菌絲滿袋後馬上開袋,難以形成原基或形成原基較慢,出菇不整齊,形成較大的子實體後開袋,易使杏鮑菇產生畸形式,甚至萎縮,腐爛。在菇蕾生長期的溼度以85%—90%為好,為了延箕子實體保鮮期,採收前2d—3d,溼度應控制在85%左右更好。杏鮑菇出菇管理方面具體包括    以下幾個方面:

(1)溫度控制:菇房溫度直接影響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的正常生長髮育,杏鮑菇子實體對溫度較為敏感,10℃—18℃範圍能正常生長,低於10℃原基難以形成,高於18℃,原有未採收的子實體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品質下降,菇體不再潔白,緊實,在菇體頸部開始出現發黃和鬆軟現象,小菇蕾停止生長,原基分化停止,同時高溫高溼,通風不良,子實體抗病力下降,易遭受細菌侵害。菌蓋出現粘液,菇體發黃腐爛,此時注意通風、拉開菌袋間距,通過門窗的開關等手段調節好溫度,使溫度保持在12℃—19℃範圍內。

(2)通風管理:子實體原基形成時以保溼為主,可適量減少通風量,隨著子實體逐漸長大,需要適當加大通風量,保證菇房內空氣新鮮。通風不良,子實體難以正常生長髮育,小菇蕾容易出現萎縮和停止生長。若再遇高溫高溼,易造成細菌性病害。

(3)溼度管理:杏鮑菇在子實體原基形成階段,菇房的空氣相對溼度要保持在85%—95%,溼度小難以形成原基,子實體會乾裂萎縮並停止生長。溼度增加一般採取空間噴霧和澆溼地面的方法,可用報紙或無紡布覆蓋袋口,同時儘量避免寒風直接吹向菇體。當菇房溫度高時,不能直接噴水到菇體上,否則易引發爛菇現象。

(4)光線調控:杏鮑菇子實體在200lx—1000lx光照強度下可正常生長髮育。光線調節和控制一般根據氣溫高低進行操作。氣溫低時,以減少菇棚的覆蓋物或開啟菇房調節溫度;氣溫高時加密遮陽物,白天關閉陽面門窗,傍晚時分再開啟門窗通風。

在出菇期管理上,各方面因素要綜合考慮,同時注意抓主要因素,在矛盾中尋求最佳解決途徑,這就要求管理者,要細心認真,不斷地摸索,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出菇。

六、採收與加工

當菇蓋展開平整、邊緣微內卷、孢子未彈射時採收。可在2℃—4℃冷藏保鮮後出售。適當提前採收,菇的風味好,且貨架期長。與一般菇類比較,杏鮑菇儲存時間較長,也可晒(烤)幹或製作罐頭,第一潮菇採收後,清理料面,同時清棄汙染菌袋,調節好菇房的溫度、溼度、通風、光線,經10d—15d,又可長出第二潮菇。一般一潮菇後,菌袋已嚴重變輕,應及時補充水份和營養液,但因出第一潮菇後菌袋菌絲極易受雜菌感染,且第二潮菇的產量較低,杏鮑菇的產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